起点小说网 人亦醉---宋 正文 第一卷 蝴蝶 第一百零六章 组织

正文 第一卷 蝴蝶 第一百零六章 组织

目录:人亦醉---宋| 作者:阿枕| 类别:历史军事

    ))”曹柳氏“哈哈”一笑,“嫂子若做好了这份差使,所得的只怕要比那赈粮还多呢!”

    霍任氏先是一高兴,遂尔却一低头,讪讪说道:“我一个妇道人家,能当的了什么差使?”

    “我不也是妇道人家么,也不是当了若大的差使?”曹柳氏爽朗一笑,“女子怎么了?说道女子本事最大,再能干的大丈夫也都是女子所生的!”

    霍任氏“扑哧”破颜一笑,还是有些担心,“大妹子也是知道的,我们从小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要说女工刺绣、将洗洒扫都是拿手的,可要当差使,凭的什么本事?”

    “正当的就是要嫂子这刺绣、做饭的本事,”曹柳氏一手哄着怀里的婴孩,一边说道:“嫂子刺绣的本事,我可是听说过的,那可不是吹的,宋嫂的家传几十年了,还能有错?你也不用出门,花样子我给你带来,用个歇晌的工夫就把差使办了。”

    “当真么?什么差使”霍任氏的眼睛开始放亮了。

    “嫂子也甭管是什么差使,左不过是针线的活计,材料都有人预备齐楚的。”

    “那,。。。。那能支多少钱?”霍任氏红着脸,显的有些不好意思,这还是她第一次能把自己的手艺买了钱。

    “不算钱,只用麦子支帐。嫂子做得了,我每十天来收一次,买给本寨的姚大官人。”曹柳氏拿眼盯着怀中婴孩瘦了吧唧的小脸,“一升粮食也够了,我这大侄儿也该好好补补了。”

    “一天能多有一升麦子!”霍任氏幸喜的查点跳起来,眼眶中全是泪水,把石碾子的推杆猛的一推,“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我给我们家那死鬼。。。。。还有光挺和吃奶的娃子给你磕头了!”

    “嫂子,嫂子,行不得大礼!”曹柳氏忙不迭的扶起了霍任氏,“嫂子左邻右舍的少不得有些大姑娘小媳妇的,还烦劳嫂子把她们召集起来,你掌个总,每家每户一天都能得一升麦子不是?”

    “观世音菩萨真的显灵了!”霍任氏抹了一脸的泪水,哽咽的说道:“嫂子真是菩萨心肠。”

    “菩萨的名号也是随意叫得的?”曹柳氏又稍稍带着些哭腔地嗔笑道:“嫂子帮了自己,不是也帮了义军么?”

    两个女人真情的笑声中夹杂着婴孩“呱呱”啼哭的喧闹声。

    。。。。。。。。。。

    小河边的打麦场上,支着几张桌子,十几个文书正在满头大汗的使劲扒拉算盘珠子,身后堆着码成垛的麻布包,几十个义勇社的壮实后生挥汗如雨的分派着粮食。霍延良拄住拐杖不住的在人群中走动着,时不时的用沙哑的嗓音喊道:“乡党们,义军放赈,人人都有份,可不许乱了规矩!”一边又催促着身边的洪大有:“赶紧的,让你的兄弟们好好管置管置。”

    人群缓慢而坚定的移动着,开始的时候还一个挨一个的有些秩序,可是随着烈日的暴晒和人们情绪的高涨,人群渐渐的失去了秩序,一个劲的拥向了派发粮食的地方,有的时候前面的人刚领到粮食,还没来得及转身走,就被后来的人群挤倒了。

    大有急的脸通红,转身抽出了腰间的鞭子,“啪啪”几鞭打了几声空响,喉了一嗓子:“饿鬼投胎了么!再要乱,俺就要军法行事了,二十斤的大木枷子枷死你们!”

    那皮鞭极其精确的落在人们身边一寸左右的地方,“哨哨”的发出空洞而有力的声音,终于使人们拥挤的步伐慢慢缓和下来了。

    “大有,俺也知道你是义勇社的队正,可是这里如何行的军法?”延良嘴咧的跟开瓢的葫芦似的,“你可不许乱来!”

    “大叔!”大有喘了口气,一抹额头的汗,说道:“你当俺是什么人了?都是乡里乡亲的,俺就是个恶人么?俺说的军法就是十户一组,派个领头的来拿,也好过这样没王蜂一样!”

    “你说的在理,”不知道什么时候,大有深后一个清亮而又稍带忧郁的声音响起了,“这原本是我的疏忽。”

    苏瑛原本是个非常注意衣饰的人,春天的哪场莫名其妙的闪电之夜之前,每天上班的时候,他都是西装革履,领带也都是名牌的,就是周末或者节假日的时候,不是纯棉的后者是真丝针织休闲服他从来不穿。

    可是此时的赵宋,棉花(草棉)还待在温暖的两广和福建,不肯到轻易落脚在这河北的穷山沟里,只有到了南宋以后,棉花的种植才扩展到长江流域,而后世所谓的“棉花”(陆地棉)则随着欧洲那些高鼻金发的商人的商船才渐渐的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

    今天他穿的也就是一件普通的麻色葛布长衫,系着条乡里农人们经常使用的黑带子,虽然经纬之间的间隙比较大,在夏日的热风中比较透气,可是时间久了,背心还是渗出了不少汗珠子。

    “教导!”大有眼珠子瞪的就快掉下来了,手一抽搐,皮鞭掉在地上,嘴里急忙的辩解着:“俺,。。。俺不是那意思,俺是说。。。。。”

    “你的心思我明白。”苏瑛弯腰拾起了皮鞭,掸了掸上面的尘土,送到了大有手里:“可虽说你的意思不错,鞭子终究不是用来对付自家乡党的。”不等大有回答,又转身朝着延良说了:“派发赈粮是农会正经的差使,可这会儿不能停。烦劳大叔辛苦一趟,使人在各个派粮的去处前十步一用白灰面子划一道线。就说是我的意思,前一个分了粮食的没走出这道线前,后一个不许越过这道线。有不从者,让大有的义勇社拉了出来,排到最后等着。”

    延良心头一松,转身快步走了,却还是不得要领:“一道白灰线就有那么大好处?”

    那道线有没有倒是次要的,此时真的能发挥作用制止混乱的其实是苏瑛个人的威信。抱犊寨的百姓和几个月前不一样了,经过了围剿杆子、蠲免地租、回买土地等事情后,尤其在义军成功的击退官军的围剿和苏瑛奇迹般的复活后,这里的百姓对待义军的态度完全转变了,更是把苏瑛看成了神话般的救星。

    可这并不完全是苏瑛想要的结果。

    做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人,虽然不幸回到了将近一千年前,可是“民主”的概念还是那么根深蒂固的存在于苏瑛的骨髓中。虽然他对个人崇拜这样的事情十分厌恶,可是那位“清除历史病毒的杀毒员”在上次失败后,又不甘心的给苏瑛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独裁是什么?”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来人类的历史,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领袖无论头顶上的光环是“皇帝”、“国王”、“恺撒”、“哈桑”还是什么“大汗”,其实他的实质只有两个字----“能力”。

    人类的生产活动自从产生了组织以后,就必然的存在着一个“管理者”,这个“管理者”的使命必然要求他拥有一种超越一般劳动者的能力。

    而在人类蒙昧未开的时代,大部分的百姓并不知道其自身就蕴涵着这种看似神奇的能力,又由于自然的、社会的因素的影响,他们不可能在那个时代完全发挥他们的智慧,便把这个“管理者”的愿望寄托于一个超越自然的、无所不能的大英雄。

    于是乎,“三皇五帝”、“尧舜禹汤”、乃至“上帝”这样的由于天生的禀赋或者是后天学习而得的领袖便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当时人类社会的领袖。

    “禅让”这种远古的在全社会寻找具有特殊才能的领袖的制度太过烦琐,每每要耗费人们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还不一定能找到理想的结果。于是,大禹的儿子丹朱便适时的推出了一个节约“制度的成本”的办法:“父传子,家天下”。

    不用在耗用宝贵的劳动成果去寻找具有特殊才能的领袖,直接基于遗传学的原理,把领袖的地位传于具有亲缘血统的下一代似乎是个十分不错的省事省功的办法。

    可是丹朱没想到的是,遗传学不适用与政治领域,英雄的父亲并不一定能产生英雄的儿子。

    苏瑛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他这些时日一心扑在军队的建设上,可是就忽略了基层建设组织的问题。如今义军管理的地面上,最基层的是“知事”,可是那些千乡万户的百姓并不是一个“知事”就能管全的。

    “窑赖儿,”苏瑛望着抱犊寨涌动的人潮对身边的朱长荀叹声说道:“这事你记住,明日请曹抚军、程升化一并前来商议。”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人亦醉---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人亦醉---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