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三章 教育方针和无烟煤
目录:明末霸主| 作者:江城一书生| 类别:历史军事
))
赵剑寒佩服的是李靖、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名将,希望能像他们一样带领一支强悍的军队,奔袭万里,主动打击敌人,将敌人拒之于千里之外。
至于那些文人墨客,赵剑寒认为他们只善于空谈,而不会创造,对于自己的事业没什么帮助,赵剑寒绝不认同半部论语治天下这种观点。
对于国计民生,赵剑寒想的非常简单,就是大力发展生产,促进商品的流通,用大量的物资让治下的民众吃好、穿好、住好,这比喊一千句口号都要管用。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赵剑寒认为将士农工商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石,同样可以治理好天下。
所以他准备亲自教育出一批具有扎实的技能、严明的纪律,思想单纯、勤劳肯干的队伍,用超越时代的技术建立起功能完善的工业基地,组建一支作风顽强、军事素质过硬、装备先进、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军队,到时候大兵压境,任你有千般计谋,也只能乖乖地签订城下之盟。
其实赵剑寒也知道自己的观点有点简单,甚至有点偏激,因为自己以前没有机会站在一个国家的层面上来考虑问题,具体实施起来肯定会非常复杂,但是他觉得这是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也只有这样才能挽救即将发生的民族危机。
所以,赵剑寒的教育方针就是要让自己的学生掌握汉语这个工具,然后多学习一些实用的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服务,其他的东西全都可以忽略,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学习的时间。
如果以后形势的发展需要精通文学的人才,招募几个落魄的秀才应该不是难事,目前中国什么人都缺,就是不缺这些所谓学富五车的大儒。
要做大事,除了人才还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年后将要入住卧虎山庄,还需要很多物资,长年累月下来,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因此赵剑寒准备根据现有的条件,开发几种新奇而又实用的产品,以获取大量的资金,他准备开发的产品是玻璃和香皂。
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明朝玻璃制品非常稀罕,只有极少数富贵人家才有,价格极其昂贵,品种也很少,香皂更是没看到,人们洗澡用的是一种名叫“胰子”的东西,赵剑寒开始的时候很不习惯,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皂角,效果较差,使用起来不太方便。
前世赵剑寒外出打工的时候,曾经在玻璃厂和日用化工厂工作过,这些两种产品的原料配方和工艺流程非常熟悉,以现有的条件完全可以做出来,应该会有比较好的收益。
制造玻璃的原料主要是石英石、石灰和纯碱,前两种原料卧虎山庄都有,纯碱可以从天然碱中提炼出来,工艺并不复杂,而这时候人们经常用天然碱来处理食品,也将它用来洗涤衣物,市场上可以买到。
另外,制造玻璃需要很高的温度,达到一千六百度以上,赵剑寒工作过的玻璃厂是用煤气做燃料的,他对这一工艺流程比较熟悉,采用成熟的技术无疑会提高成功率,能省却很多探索的功夫。
而这个时代,炼铁用的是木炭,最高温度估计只有一千二百度,勉强能把铁化成铁汁,想烧出玻璃来难度很大。这个时代的工匠们已经能作出琉璃,赵剑寒认为只有提高炼制的温度,就可以制造出玻璃。
而煤气是用煤生产出来的,以后炼钢也需要煤炭,煤炭是赵剑寒计划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所以他希望能在附近找到煤矿。
前段时间出去考察,他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用煤来做燃料的,他只是在铁匠那里发现少许的煤,他们将煤用来做辅助燃料,需要保持炉温时才用到。
嘉峪关内城里就有铁匠作坊,于是赵剑寒跑到那里向铁匠们询问他们使用的“石炭”是从哪里买来的。
嘉峪关里的小孩子并不多,赵剑寒小时候也到这里来玩过,这里的铁匠们大都认识他,也知道他是游击将军的公子,他们热情地告诉赵剑寒,这些石炭是在东北五十里外的一个荒山上挖的,只花了一些雇工的费用,石炭本身是不用花钱的。
赵剑寒问明了方位,找到父亲,让他派人陪同自己出去一趟。赵振东现在对儿子几乎是有求必应,得知距离不远,马上就派董云山带着两匹马跟赵剑寒跑一趟。
大约半个多时辰,他们很顺利找到那座荒山,山不大,只能算一个小山包,山上只有一些低矮的灌木。赵剑寒走到近前,很容易就发现了乌黑发亮的煤块,和周围的土石混杂在一起,用带来的小铲子铲了几下,露出了大片的煤层,这里是一个露天煤矿。
这里距离嘉峪关很近,赵剑寒的印象中嘉峪关附近似乎没有大型煤矿。于是他拿着铲子,沿着小山包走了一圈,又发现了几处藏煤的地方,但是远一点的地方却都是山石和泥土,没有藏煤的迹象,看来这只是一个小煤矿。
赵剑寒仔细观察,发现这里出产的煤呈黑色,质地比较坚硬,有金属光泽。他找来一些枯枝架起来,用火石点燃,然后将每块放到枯枝上,结果很快就点燃了,冒出来的烟不多,燃烧时火苗较短,赵剑寒判断这种煤应该属于无烟煤。
前世的经历使得赵剑寒对煤炭有所了解,这种煤用来烧锅炉挺好,用来生产煤气也不错,但不太适合用来炼制焦炭,他决定带一些回去做试验。
赵剑寒佩服的是李靖、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名将,希望能像他们一样带领一支强悍的军队,奔袭万里,主动打击敌人,将敌人拒之于千里之外。
至于那些文人墨客,赵剑寒认为他们只善于空谈,而不会创造,对于自己的事业没什么帮助,赵剑寒绝不认同半部论语治天下这种观点。
对于国计民生,赵剑寒想的非常简单,就是大力发展生产,促进商品的流通,用大量的物资让治下的民众吃好、穿好、住好,这比喊一千句口号都要管用。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赵剑寒认为将士农工商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石,同样可以治理好天下。
所以他准备亲自教育出一批具有扎实的技能、严明的纪律,思想单纯、勤劳肯干的队伍,用超越时代的技术建立起功能完善的工业基地,组建一支作风顽强、军事素质过硬、装备先进、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军队,到时候大兵压境,任你有千般计谋,也只能乖乖地签订城下之盟。
其实赵剑寒也知道自己的观点有点简单,甚至有点偏激,因为自己以前没有机会站在一个国家的层面上来考虑问题,具体实施起来肯定会非常复杂,但是他觉得这是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也只有这样才能挽救即将发生的民族危机。
所以,赵剑寒的教育方针就是要让自己的学生掌握汉语这个工具,然后多学习一些实用的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服务,其他的东西全都可以忽略,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学习的时间。
如果以后形势的发展需要精通文学的人才,招募几个落魄的秀才应该不是难事,目前中国什么人都缺,就是不缺这些所谓学富五车的大儒。
要做大事,除了人才还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年后将要入住卧虎山庄,还需要很多物资,长年累月下来,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因此赵剑寒准备根据现有的条件,开发几种新奇而又实用的产品,以获取大量的资金,他准备开发的产品是玻璃和香皂。
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明朝玻璃制品非常稀罕,只有极少数富贵人家才有,价格极其昂贵,品种也很少,香皂更是没看到,人们洗澡用的是一种名叫“胰子”的东西,赵剑寒开始的时候很不习惯,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皂角,效果较差,使用起来不太方便。
前世赵剑寒外出打工的时候,曾经在玻璃厂和日用化工厂工作过,这些两种产品的原料配方和工艺流程非常熟悉,以现有的条件完全可以做出来,应该会有比较好的收益。
制造玻璃的原料主要是石英石、石灰和纯碱,前两种原料卧虎山庄都有,纯碱可以从天然碱中提炼出来,工艺并不复杂,而这时候人们经常用天然碱来处理食品,也将它用来洗涤衣物,市场上可以买到。
另外,制造玻璃需要很高的温度,达到一千六百度以上,赵剑寒工作过的玻璃厂是用煤气做燃料的,他对这一工艺流程比较熟悉,采用成熟的技术无疑会提高成功率,能省却很多探索的功夫。
而这个时代,炼铁用的是木炭,最高温度估计只有一千二百度,勉强能把铁化成铁汁,想烧出玻璃来难度很大。这个时代的工匠们已经能作出琉璃,赵剑寒认为只有提高炼制的温度,就可以制造出玻璃。
而煤气是用煤生产出来的,以后炼钢也需要煤炭,煤炭是赵剑寒计划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所以他希望能在附近找到煤矿。
前段时间出去考察,他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用煤来做燃料的,他只是在铁匠那里发现少许的煤,他们将煤用来做辅助燃料,需要保持炉温时才用到。
嘉峪关内城里就有铁匠作坊,于是赵剑寒跑到那里向铁匠们询问他们使用的“石炭”是从哪里买来的。
嘉峪关里的小孩子并不多,赵剑寒小时候也到这里来玩过,这里的铁匠们大都认识他,也知道他是游击将军的公子,他们热情地告诉赵剑寒,这些石炭是在东北五十里外的一个荒山上挖的,只花了一些雇工的费用,石炭本身是不用花钱的。
赵剑寒问明了方位,找到父亲,让他派人陪同自己出去一趟。赵振东现在对儿子几乎是有求必应,得知距离不远,马上就派董云山带着两匹马跟赵剑寒跑一趟。
大约半个多时辰,他们很顺利找到那座荒山,山不大,只能算一个小山包,山上只有一些低矮的灌木。赵剑寒走到近前,很容易就发现了乌黑发亮的煤块,和周围的土石混杂在一起,用带来的小铲子铲了几下,露出了大片的煤层,这里是一个露天煤矿。
这里距离嘉峪关很近,赵剑寒的印象中嘉峪关附近似乎没有大型煤矿。于是他拿着铲子,沿着小山包走了一圈,又发现了几处藏煤的地方,但是远一点的地方却都是山石和泥土,没有藏煤的迹象,看来这只是一个小煤矿。
赵剑寒仔细观察,发现这里出产的煤呈黑色,质地比较坚硬,有金属光泽。他找来一些枯枝架起来,用火石点燃,然后将每块放到枯枝上,结果很快就点燃了,冒出来的烟不多,燃烧时火苗较短,赵剑寒判断这种煤应该属于无烟煤。
前世的经历使得赵剑寒对煤炭有所了解,这种煤用来烧锅炉挺好,用来生产煤气也不错,但不太适合用来炼制焦炭,他决定带一些回去做试验。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明末霸主》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明末霸主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