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北望山上(2)
目录:从知青到中南海秘书:黑月亮| 作者:零下| 类别:历史军事
登上山顶的布谷鸟,拉着女儿的小手走进凉亭,然后坐在石板椅子上。
此时,正是学校放暑假的时光,又是周末的午后,北望山的山上山下是人头攒动,游人如织,无数家长带着辛辛苦苦学习了一个学期的孩子们,来到这里来游玩消暑。蜿蜒数百米青石台阶,五颜六色的遮阳帽,朵朵如花盛开的遮阳伞,连接成了一条飘动的彩带,轻盈游弋在墨绿色的,葱笼茂密的树林之中,山脚下的南水湖中,波光粼粼,倒映着蓝天白云,湖中不时有小船划过,有游艇疾飞过,激起一道道白色清凉的浪花
女儿敢敢哼着伊伊呀呀的儿歌,抱着彩色汽球跑到林间的草地上去玩耍了。
布谷鸟掏出手绢擦擦额头和脸上的汗水,独自将身体依靠着凉亭的石柱上,两只眼睛失神地,呆呆地望着这夏日里的一副快乐游景图。她的心里暗暗地,心疼地想着,嘴里情不自禁地,失声地念着:
“苏,你能看见这些吗?多么想让你看见眼前的情景。要不是你,哪会有孩子们和家长们今天这么多快乐的享受和尽情的游玩啊!”
布谷鸟的话只有她自己才懂。她是在说,如果没有苏世伦几年倾尽的心血和努力,就不会有上海今天的北望山和南湖水。
实际上,假如要是严格地追寻往事的足迹,这座北望山和山脚下的南水湖设想形成的始作涌者,不是别人,不是苏世伦,恰恰就是她布谷鸟本人。而将设想变成现实的,才是正在提篮桥监狱中服刑的苏世伦。
此时的布谷鸟慢慢抬起了头,用她那迷离的,柔软的,更是深情的目光,再一次越过葱绿辽阔的原野和无数耸立的楼房,从北望山顶投向远方那在一片灼热的阳光与蒸腾的雾气中的提蓝桥
布谷鸟的记忆非常清楚的刻着那天的情景――二00五年九月秋天的深夜。
那天,她随电台安排的休假到湖南张家界旅游刚回到上海。她是个从小在上海出生,在上海长大的女孩子,是个几乎从来没有远行山乡的女人,除了在电影和电视机里,她从来没有亲眼见过象张家界那里绵绵浩瀚的群山,俊俏挺拔的峰峦,和密不透风的参天原始森林。自然界那壮观秀丽的美景让她看了后,心里又惊喜,又激动,又感叹。回来的当夜,把眼见的大山和森林像画图一般镁景,兴致勃勃地向女儿细细描绘,尤其是那山、那峰、那岭,虽然曾在影片中,在电视中看见过,但是,与亲眼所见的壮观,亲耳所听的林涛声和鼻子闻到的山林清新气息,亲手洗一下石涧小溪的纯净流水的感觉那种不可言状的感受是无法比拟的。
她更深刻的体会到了那句话:一个山里人,走进城市感受到的是对人的力量惊讶;一个城市人走进山里,感受到的是对大自然的赞叹和敬畏。
女儿也为她的描绘感染而激动了。可是最后,女儿却发出一声充满羡慕的,但无可奈何的叹息:
“妈妈,如果我象你一样,象外婆一样老是在上海,就永远也看不见真正的大山了,就永远不知道什么是真正大森林了,就只能在电视里看到大山和大森林了,是吗?”
布谷鸟把女儿紧紧抱在怀里,她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第二天的深夜,布谷鸟与苏世伦幽会时,她把自己的登山看林归来的新鲜而兴奋的感觉,又一遍细细地向苏世伦作了一番描叙,还把女儿说的话也告诉了苏世伦。
苏世伦很认真的,饶有兴趣的听着,没有插她一句话,眼睛始终微笑着观察布谷鸟的表情,并且还点燃一枝烟吸着――他平时很少吸烟的。
布谷鸟描叙完后,用充满失望,但又是感慨无限的口气对苏世伦说:
“苏,女儿的话说得很对的,是吗?你知道,如果我不走出上海,不去张家界,就根本无法真正懂得什么是高山?也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森林?踏遍青山才能理解山的含义,抚摩森林才能懂得树木的内涵。我是三十六年才懂得理解啊!你想想,我们上海多么可怜啊,我们的孩子多么可怜啊,他们如果不走出上海,无论是十岁,二十岁,或者是三十岁,四十岁,就是到了老态龙钟的晚年,也永远不知道什么叫作高山?什么叫做森林?就永远也体会不到登高远望是一种多么能够拓展胸怀,放眼天下视野最好的方法,是一种多么能够舒展情怀,激励人生志向的做法。你猜猜,我当时站在高山上的感觉是什么?我的感觉就是:一个人站在森林簇拥的高山之颠一揽众山,江河与平原,与坐电梯登上东方明珠电视塔和金茂大厦去看上海,去看黄浦江,去看长江的感觉,根本不是一回事,也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真得不一样,天不一样,云不一样,阳光不一样,空气不一样,连吹在脸上的风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的上海啊,有江,有河,有湖,可惜啊,就是没有一座可以登高望远的山,即便是年年重阳,岁岁重阳,上海的百万老人也不能‘重阳登高’,只能脚踩平地,望高兴叹”
布谷鸟说完,无奈地看着苏世伦。
抽着烟的苏世伦一直听得很仔细,还是始终一言不发。
但是,细心的布谷鸟蓦然发现,苏世伦在用力摁熄烟头的一刹那间,眼睛里跳闪出一星稍纵即逝的,果断的,坚毅的亮点。
后来的日子里,发生了布谷鸟丝毫没有想到的事情。
此时,正是学校放暑假的时光,又是周末的午后,北望山的山上山下是人头攒动,游人如织,无数家长带着辛辛苦苦学习了一个学期的孩子们,来到这里来游玩消暑。蜿蜒数百米青石台阶,五颜六色的遮阳帽,朵朵如花盛开的遮阳伞,连接成了一条飘动的彩带,轻盈游弋在墨绿色的,葱笼茂密的树林之中,山脚下的南水湖中,波光粼粼,倒映着蓝天白云,湖中不时有小船划过,有游艇疾飞过,激起一道道白色清凉的浪花
女儿敢敢哼着伊伊呀呀的儿歌,抱着彩色汽球跑到林间的草地上去玩耍了。
布谷鸟掏出手绢擦擦额头和脸上的汗水,独自将身体依靠着凉亭的石柱上,两只眼睛失神地,呆呆地望着这夏日里的一副快乐游景图。她的心里暗暗地,心疼地想着,嘴里情不自禁地,失声地念着:
“苏,你能看见这些吗?多么想让你看见眼前的情景。要不是你,哪会有孩子们和家长们今天这么多快乐的享受和尽情的游玩啊!”
布谷鸟的话只有她自己才懂。她是在说,如果没有苏世伦几年倾尽的心血和努力,就不会有上海今天的北望山和南湖水。
实际上,假如要是严格地追寻往事的足迹,这座北望山和山脚下的南水湖设想形成的始作涌者,不是别人,不是苏世伦,恰恰就是她布谷鸟本人。而将设想变成现实的,才是正在提篮桥监狱中服刑的苏世伦。
此时的布谷鸟慢慢抬起了头,用她那迷离的,柔软的,更是深情的目光,再一次越过葱绿辽阔的原野和无数耸立的楼房,从北望山顶投向远方那在一片灼热的阳光与蒸腾的雾气中的提蓝桥
布谷鸟的记忆非常清楚的刻着那天的情景――二00五年九月秋天的深夜。
那天,她随电台安排的休假到湖南张家界旅游刚回到上海。她是个从小在上海出生,在上海长大的女孩子,是个几乎从来没有远行山乡的女人,除了在电影和电视机里,她从来没有亲眼见过象张家界那里绵绵浩瀚的群山,俊俏挺拔的峰峦,和密不透风的参天原始森林。自然界那壮观秀丽的美景让她看了后,心里又惊喜,又激动,又感叹。回来的当夜,把眼见的大山和森林像画图一般镁景,兴致勃勃地向女儿细细描绘,尤其是那山、那峰、那岭,虽然曾在影片中,在电视中看见过,但是,与亲眼所见的壮观,亲耳所听的林涛声和鼻子闻到的山林清新气息,亲手洗一下石涧小溪的纯净流水的感觉那种不可言状的感受是无法比拟的。
她更深刻的体会到了那句话:一个山里人,走进城市感受到的是对人的力量惊讶;一个城市人走进山里,感受到的是对大自然的赞叹和敬畏。
女儿也为她的描绘感染而激动了。可是最后,女儿却发出一声充满羡慕的,但无可奈何的叹息:
“妈妈,如果我象你一样,象外婆一样老是在上海,就永远也看不见真正的大山了,就永远不知道什么是真正大森林了,就只能在电视里看到大山和大森林了,是吗?”
布谷鸟把女儿紧紧抱在怀里,她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第二天的深夜,布谷鸟与苏世伦幽会时,她把自己的登山看林归来的新鲜而兴奋的感觉,又一遍细细地向苏世伦作了一番描叙,还把女儿说的话也告诉了苏世伦。
苏世伦很认真的,饶有兴趣的听着,没有插她一句话,眼睛始终微笑着观察布谷鸟的表情,并且还点燃一枝烟吸着――他平时很少吸烟的。
布谷鸟描叙完后,用充满失望,但又是感慨无限的口气对苏世伦说:
“苏,女儿的话说得很对的,是吗?你知道,如果我不走出上海,不去张家界,就根本无法真正懂得什么是高山?也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森林?踏遍青山才能理解山的含义,抚摩森林才能懂得树木的内涵。我是三十六年才懂得理解啊!你想想,我们上海多么可怜啊,我们的孩子多么可怜啊,他们如果不走出上海,无论是十岁,二十岁,或者是三十岁,四十岁,就是到了老态龙钟的晚年,也永远不知道什么叫作高山?什么叫做森林?就永远也体会不到登高远望是一种多么能够拓展胸怀,放眼天下视野最好的方法,是一种多么能够舒展情怀,激励人生志向的做法。你猜猜,我当时站在高山上的感觉是什么?我的感觉就是:一个人站在森林簇拥的高山之颠一揽众山,江河与平原,与坐电梯登上东方明珠电视塔和金茂大厦去看上海,去看黄浦江,去看长江的感觉,根本不是一回事,也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真得不一样,天不一样,云不一样,阳光不一样,空气不一样,连吹在脸上的风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的上海啊,有江,有河,有湖,可惜啊,就是没有一座可以登高望远的山,即便是年年重阳,岁岁重阳,上海的百万老人也不能‘重阳登高’,只能脚踩平地,望高兴叹”
布谷鸟说完,无奈地看着苏世伦。
抽着烟的苏世伦一直听得很仔细,还是始终一言不发。
但是,细心的布谷鸟蓦然发现,苏世伦在用力摁熄烟头的一刹那间,眼睛里跳闪出一星稍纵即逝的,果断的,坚毅的亮点。
后来的日子里,发生了布谷鸟丝毫没有想到的事情。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从知青到中南海秘书:黑月亮》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从知青到中南海秘书:黑月亮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