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天国上朝1891 第十二章 李鸿章进京了(上)

第十二章 李鸿章进京了(上)

目录:天国上朝1891| 作者:| 类别:历史军事

    李鸿章是十一月初八到的京,自大清开国以来,从无一个疆臣人朝觐,像他进京那样重要,许许多多的军国大计,要等他来当面商议,才能定夺。

    这许许多多军国大计,有的是出自朝廷,要征询他的意见;有的是由李鸿章所奏请,必得由他来当面解释的。出自朝廷的大计,当然是以中枢的意见为主,而出自李鸿章的,自然要太后来拿主意。大家心里都清楚,当前最为紧要的是两件事:第一件当然是北洋水师;第二件就是太后老佛爷的万寿。

    李鸿章每趟进京,那都是要带着两多来,这一多便是多带银子。这多带银子是为了从军机到六部小京官,只要和他略略能扯得上关系的。什么同窗、同年、同乡、世谊之类的,都要一一送个红包。这些收了红包的人,自然要念他一个好了。另外一多是多带人,带人多,可不是说他要扯旗造反。而是估计到每次有很多大事决断,有好些奏章文牍都要临时书写。这些自然都是要有师爷来代笔了。

    按照清朝的定制,疆臣进京,第一件要办的大事,就是陛见。只要进了崇文门,就要先驰往宫门请安。疆臣入觐,未曾见驾以前,照例不会客亦不拜客,所以宫门请了安,才能回贤良寺行辕歇息。

    他这里刚躺下,宫里就有人来传了太后口谕,说是要他明日要他奏对。半夜里李鸿章就起了身,扎束停当,进宫时候不过卯正时分。一路八抬大轿,缓缓过了宫门。

    慈禧住的是养心殿的东暖阁,进了养心门,来到斜跨院里,就见大总管李莲英和领侍卫大臣景涛两个,分别站在门口,再往里,见是两个身穿宫装的女子。李莲英抄着手,见李鸿章过来,急忙上前打个千儿:“李中堂,来的不巧,皇后娘娘和大格格正在给老佛爷请安呢!您是不是先等下?”

    李鸿章今天穿着簇新的宝蓝贡缎长袍,外罩御赐的黄马褂,头上双眼花翎的貂檐暖帽,衬着他那清癯的身材,一脸红润的气色。

    见到李莲英正要打千儿,微微一笑,快一步上前扶住他。一张银票已经递了出去。李莲英早注意到了,这李中堂出手阔绰。

    “这是哪里话,身为臣子,这都是应该的!”

    李鸿章打着招呼,伸手就又取出一张银票,递给了景涛:“等下,就要劳烦二位禀报一声了。”

    他们这里说着话,只听里间有人问道:“李鸿章的请安折子递了没有?”一听声音,李莲英急忙起身过去。隔着门帘,对里面说:“老佛爷,李中堂刚才到了,现在正在外头候着呢?”

    里面回应一声:“那就让他进来吧!”

    听了这话,李莲英弓着腰,才一掀起门帘,示意李鸿章入见。里面就是统治了大清半个世纪的慈禧老佛爷,今天她穿了一件洋红缎子的旗袍,上罩玄缎小坎肩,两把儿头上簪一朵硕大无朋的绢花,李鸿章瞥了一眼,觉得比起上次见的时候,显得年轻许多。

    急忙走了几步过去,磕了头,请过圣安。慈禧照例是是询问一番,先是他这次行程如何,然后又是民生疾苦,以及还问起他本人的饮食起居,是否安适之类的话。当然,这番君臣之间的“寒暄”过后,就没有那么多的闲话了。

    “这次找你来,是有好些大事要与你商量。”李鸿章没有料到,慈禧居然一上来,就切入正题,“皇帝今年也大婚了,眼看就要亲政,我的责任也算可以卸了。我时常在想,我这辛苦了二十多年,这到了了,总是要有人常念着,记着我的好吧!还是皇帝孝顺,记得我这个亲爸爸。说是要给我修颐和园,让我过去养养老。你看看,有这份孝心在啊!我这二十多年辛苦,总是没有白吃了!”

    “老佛爷的恩德,是天高地厚!”李鸿章见慈禧这么急着召见,多少也知道一些内幕,便以退为进:“臣早过六十了,人到七十古来稀。臣怕也是来日无多了,这半生戎马,从没有一天安闲的日子。就盼望着老佛爷、皇上能赐臣一个闲差,也让臣养养老。想来老佛爷、皇上念臣过去的微劳,总会成全臣一个体面吧!”

    “行了!行了!你的功劳不比别人,我还没有老糊涂,这心里有数的。”慈禧和李鸿章共事十年,那里会不知他这只老狐狸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长毛、捻子平了二十年了,现在的一班后辈们,哪知道咱们君臣当年那苦苦操持局面的难处?昧着良心,信口雌黄,实在可恨!前两年的言路也实在是嚣张了,那些言官,连王公大臣都不放在他们眼里,这样下去,还成什么体统,还讲什么朝廷纪纲?真是非得好好儿整顿一下不可!"

    话说到这里,李鸿章明白,这是指惩罚在中法战争中,那些空谈误国的清流党一事,便急忙说道:“老佛爷保全,臣惟有格外出力,勉图报称。外面骂臣的很多,臣不敢说都付之一笑,只觉得与其为此生闲气,不如仰体圣心,多办些事,这才是报答深恩之道。”

    “凡是实心出力的人,有我在就不必怕!”慈禧说到这里,略停了一下:“归政之前,我有几件事总要办妥当!不用皇帝在费心思,才好放心养老。第一件当然是水师。”

    慈禧说着突然问了句:“张之洞的折子你看了吗?”

    张之洞不愧是进士出身,向来上的奏章,是惟恐言无不尽,动辄数千言。他这个奏折,自然更不会例外,对于水师操办,“分条胪举”,共有分地、购船、计费、筹款、定银、养船、修船、练将、船厂、炮台、枪械十一大款,主张练南洋、北洋、闽洋、粤洋四支海军,而统辖于总理衙门。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在李鸿章看,纯为言大而浮夸的书生论兵。更重要的是,张之洞声言北洋成军,主张朝廷应该尽快都办南洋水师。

    李鸿章既然了解张之洞的想法,自然不会让他如意。只在中法战争中,张之洞借洋债,甚至不惜羽毛,开了赌场,筹集款项,接济各处军火,任事甚勇,是以李鸿章不想做的太过火,只就计费和筹款两项来驳他。

    “老佛爷,这张之洞才气是好的,也能锐意进取,颇能不负老佛爷、皇上的期许。就是他一切所境遇都太顺了,看事也不免太过轻易。就以计费和筹款两项来说,光是造船,每军四百万两,四军共需一千六百万两,如今天郑工和山东河渠尚未完工,加上皇上大婚,户部怕都相形见拙。开口就是一千六百万,未免说得太容易了。”

    “你说得是!”慈禧太后点点头:“张之洞办事,向来喜欢规模大,有点儿顾前不顾后。”

    “正就是为此。”李鸿章见慈禧松口,紧接着说:“就拿办海军来说,如果造船要一千六百多万银子,筑炮台、造械弹、设学堂,以及海军官兵佚役的粮饷供应,又该多少?照张之洞的筹款章程,就要拿五年洋药进口的关税、厘金之半来造船,还有一半如何抵得住各项开支。近年国家岁收,以洋药关税为大宗,指定这个税款作收入的,不知道有多少?别的不说,光是左文襄(左宗棠)、张之洞在平伊利和甲申年(中法战争)借的洋债,就多拿洋药关税作担保,只怕要动用这笔款子,洋人先就不肯答应。”

    提到钱,慈禧来了精神,叹口气:“中法开战,各省军需报销了三千多万,欠下许多洋债,怎么得了?海军还是无论如何要办的,不过总得有个先后次序,北洋现在是有了规模的。我看能不能慢慢来扩充。你的意思怎么样?”

    听慈禧这一句,李鸿章心里咯噔一声,可刚才大话已出口,只能硬着头皮说:“老佛爷圣明。”

    “不过借洋债,也总部是一个常法。总要自己开源才好。这一次进京,你就和庆王好好议议,拿出个好条陈来,要想个可大可久的法子才好。”慈禧见李鸿章点头,目的已经达到,呵呵一笑,话锋一转跟他说着。

    “臣这就去办!”李鸿章心思全放在海军上,随便应了一声。两人又说了一会子话,见没有其他的事,李鸿章才告退出去。

    一回到贤良寺,李鸿章对迎过来的马三变,劈头就问一句:“那个叫贾华的留洋学生,你们还没找到?”

    马三变被他骂的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家老爷生什么气。到是他身边一个中年人,一步接过李鸿章的暖帽:“中堂,这是怎么了?”

    “莲房啊!”李鸿章说着,一屁股坐在堂上:“上头要停了水师!他翁常熟能用清流这一招,咱们也能用。老头子被那群书生骂了可不止一回。这次老头子也让他尝尝,被人指着脊梁骨骂的滋味。”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天国上朝1891》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天国上朝1891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