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天国上朝1891 第十三章 李鸿章进京了(中)

第十三章 李鸿章进京了(中)

目录:天国上朝1891| 作者:| 类别:历史军事

    毓庆宫里,灯火通明,整个帝国最伟大的人物,此刻正坐在御座上,挥毫泼墨。灯烛下,这位年轻的皇帝,面色显得更加苍白,就像是刚才大病一场。看着正在御案专心致志挥毫的光绪皇帝。

    “李鸿章已经进京了,”一个年过半百,一头华发的老头子,站在下手,低声对他说道。这人便是一门三翰林,两代帝师,军机大臣兼户部尚书,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我听那边的人说,上头回绝了他扩建海军的折子。只是李鸿章可不同他的老师文正公(曾国藩),他算是有名的李泼皮,前年筹议要裁掉十个营头的淮军,他都用各种名义推脱,这停了海军,怕他不会就这么干休……”

    光绪听他说完,将御笔往桌子上一丢,看着自己的老师,微微一笑:“翁师傅,朕到是还没有恭喜你呢?”

    翁同?一愣,随即明白过来皇帝这话的意思,这六部京官,从明朝以来就有人以“富贵威武贫贱”六字,分缀六部:户富、吏贵、刑威、兵武、礼贫、工贱。翁同?以前是工部尚书,现在调任户部尚书,虽然是平调,可也算是由“贱”入“富”了。

    翁同?虚了口气:“臣宁居贫贱。”

    听他这么说,光绪那略显苍白的脸上,浮现出一丝红晕,冷笑道:“朕看你是想清静些!可有人不喜欢!”?

    这次户部大调整,六堂官都是书香一洗铜臭,很多人在说,这是自大清开国以来,都没有见过这样整洁的人才。汉缺一尚书两侍郎,翁同稣、孙家鼐是状元,孙诒经虽未中鼎甲,但一直是名翰林,更难得的是满缺的尚书福锟和左右侍郎嵩申、景善,亦是庶吉士出身。一部六堂,两状元、四翰林,就是最讲究出身的吏部与礼部,亦不见得有此盛事。

    户部六堂官都是读书人,操守大致可信。但除嵩申兼领内务府大臣以外,其他五个人都与内廷有特殊关系,福锟的在慈禧面前,帘眷日盛,这是尽人皆知的事,景善则是慈禧太后母家的亲戚。汉缺三堂官,翁同稣、孙家鼐在毓庆宫行走,孙诒经在南书房行走。师傅与南书房翰林,就像一般富户人家的聘请的西席与清客一样,一向被慈禧视作“自己人”。由此看来,慈禧老佛爷完全是派了一批亲信在掌管户部,至于这里的深意,自然就不言而喻了。

    翁同?听了,正色道:“朝命过于突兀,臣自知非才,何堪此重任,所好的是,依旧有阎中堂在管部务。”

    “阎敬铭!”光绪念着这个名字,突然不作声。只是背着手,在屋子踱着步子。

    过了好久,才停下来,叹了口气,摆摆手:“翁师傅,阎敬铭怕是指望不上了!”

    翁同?心里一惊:“阎中堂怎么了?”?

    光绪苦笑一声:“他已经递了折子,说是身子不适,准备告假。老佛爷那里,也着太医亲自看过了。怕也就这几天的事儿。”

    光绪猛地转过身来,双目灼灼:“翁师傅,朕跟你说几句真心话。你知道不知道,你调户部,是出于谁的保荐?”

    “臣不知道?”翁同稣想了下说道:“应该是七爷?”

    七爷是指醇亲王,也就是光绪的亲老爹。翁同?这么说,不过是想告诉光绪皇帝。自己不会忘记他们父子两代的恩典。

    “不是,是福箴庭。”光绪拿出一个奏折递给他:“福箴庭觉得跟你在工部同事,和衷共济,相处得很好。你自己以为如何?”

    他这话让翁同稣很难回答了。翁同?没有接那折子,只是站着想了好一会才说:“皇上是了解臣的,臣一向与人无忤、与世无争。”

    光绪冷笑一声:“他保荐你正就是因为这八个字。在工部,凡有大工,有勘估大臣,有监修大臣,你是当堂官的,能够与人无忤、与世无争,就见得你清廉自持,俯仰无愧。然而到了户部就不同了,光是清廉无用,你必得忤、必得争。不忤、不争,一定有亏职守!”

    他这几句话,说得翁同稣汗流浃背。想想皇帝的话实在不错,户部综司出纳,应进的款子不进,要争,不该出的款子要出,更要争。他的前任阎敬铭,在户部三年十个月的时间,与督抚争、与内务府争、与军机争,有时还要与慈禧老佛爷争。得罪的人,曾不知凡几?如果不敢与人争,怕得罪人,这个户部尚书还是趁早不要干的好!

    然而不干又何可能?想要辞官,除了告病,别无理由。而无端告病,变成不识抬举,不但辞不成官,说不定还有严谴。转念到此,翁同?惶然跪了下来,重重叩头道:“皇上!臣定当竭忠事国,肝脑涂地以报圣君!”?

    “朕给你的这道上谕。是老佛爷那里刚转来要明发的,你恐怕还没有过目。”

    翁同稣这才急忙接过,打开一看,上面写的是:“朕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懿旨:‘将京师旗绿各营兵丁饷银,照旧全数发给。‘仰惟圣慈体恤兵艰,无微不至,第念各营积弊甚多,如兵丁病故不报,以及冒领重支,额外虚糜,种种弊端,不可枚举,亟应稽查整顿,以昭核实。所有京师旗营一切宿弊,着该都统、副都统认真厘剔,并随时查察。倘该参领等有徇欺隐饰情弊,即着指名严参,从重惩办,决不宽贷。”

    “这!”翁同稣一脸苦涩,“每年不又得多支一两百万银子吗?”

    这是慈禧刻意笼络人心的一着棋。当年醇亲王就议着旗人加饷,可最终因为中法战争,军费开支过大而作罢!这每年的岁入,一般都是由各省报解六千三十八万,各海关分摊一千六百十二万,总计八千多万,除了皇太后、皇上自己要用的“交进银”以外。还要用来支付陵寝祭祀、王公百官俸给,以及京旗各营粮饷。本来倒也够了,可是此外的用途呢?海军经费是一大宗,皇帝的大婚经费又是一大宗,今年还赶上郑工和山东河工。还要修园子!水就是那么一碗,你也舀,我也舀,而且都恨不得把一碗水都归他一人去!这样子下去,非把那一碗水泼翻了不可。

    翁同稣看完,吸了口气:“修园子,户部决不能不拨款,老佛爷万寿,也是皇上的一片孝心。”

    光绪看了看他,点点头,问了句:“这么说,水师怎么办呢?”

    翁同?回道:“从前拨定各省厘金、关税,分解南北洋海防经费,每年各二百万两。”

    他却没有说,各省都解不足的,很多都是李鸿章自己靠一些捐费来弥补,另外海防经费归海军衙门收支,海军衙门又要管着园子那一档子事,反正就是一笔混账,只不过这些以前都是醇亲王总管的,翁同?不敢,也不知该如何说好。

    “再给你看看这个”光绪递过来这个折子是李鸿章的,

    这里是说明北洋海军的规模及所需经费:查北洋现有船只,惟定远、镇远铁甲二艘,最称精美,价值亦巨。济远虽有弯甲及炮台甲,船身较小,尚不得为铁甲船,只可作钢快船之用。英德两国订造的四艘快船,尤嫌单薄,此外昔在英厂订造之超勇、扬威两快船,船身老朽,极需更换。另外添购浅水钢快船三艘、鱼雷小艇五六只,连同福建造船厂所造的旧船,方可自成一军。

    至于北洋水师经费,一共可以分成两部分,常年薪饷及舰船维持费一百二三十万,修建旅顺船坞大约一百四十万,在两年内筹足,每年要七十万两。新购及将来预备订购的船价,还未计算在内,明后两年,每年拨给北洋的经费就得两百万左右。

    “这是李鸿章扣准了北洋水师经费,每年两百万的数目而开出来的账。”光绪皇帝说着:“朕是让你看看后面!”

    最后,李鸿章写到:户部初定南北洋经费,号称四百万,后因历年解不及半,不得已将江、浙、皖、鄂各省厘金,奏改八折,仍不能照解。闽、粤厘金则久已奏归本省办防。近三年来,北洋岁收不过十余万,南洋所收更少,部中有案可稽。似户部指定南北洋经费四百万两拨归海军,亦系虚名,断断不能如数。应与户部熟商,添筹的款。

    “各省报解南北海防经费,每年不过一百二三十万,照四百万的定额,还差两百七八十万,户部从哪里替海军衙门去筹这笔的款?”翁同?苦笑着替自己辩解。

    光绪点点头:“翁师傅的难处,朕理解!太后六旬万寿,理应隆重庆贺。朕的确也想尽一番孝心,将清漪园好好修复一番,让她老人家舒舒服服住进去,安安心心地颐养天年。可没想到,修园子的工程耗费这么大,前面几番欲进言,又怕引起太后误会,这次太后要停水师,倒是个好机会,让李鸿章替朕和太后好好争一争。”

    听光绪这么一说,翁同心里一阵无可言喻的兴奋,皇帝到底是自己教出来的,自己的一套治平之学,这么快就用上了!

    冲榜中,第一次求推荐!以前写的太少,不大好意思!现在起把罔明推上新书榜吧!拜谢了!拜谢了!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天国上朝1891》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天国上朝1891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