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百年记忆:民国才子 正文 柒 谁知明月照沟渠(1)

正文 柒 谁知明月照沟渠(1)

目录:百年记忆:民国才子| 作者:| 类别:历史军事

    曼殊这个人的浪漫,确实非常人能及。瞧他传下来的诗印:“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我本将心问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前句是说爱情,他把袈裟上的点点印记,都仿佛看成是女人的红唇亲吻后留下的“樱花之瓣”,散发美好的气息,是令他的心陶醉的脂粉泪。他这样迷恋情,却仍能做和尚,不怕受指责,恐怕与日本僧人娶妻(称梵嫂)的风俗有关,彼国的和尚比之在中国,似开放自由很多!

    后句就复杂难言了。它的出处较早现于元朝高明的《琵琶行》,原句是“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曼殊改成“问”字,看得出,心中的迷惘疑虑很深!

    他的疑虑,早年是,为何母亲不在身边,自己要受苦,到后来,为何恋情多不如意,而最影响深远的,还是他屡屡投身其中的报效国家的革命事业,为何换来一次次的失望……

    在辛亥革命之前,他结交的革命友人同党很多,有时候常敌友莫辨,毕竟在革命党人中,也掩藏着清朝鹰犬,密探,奸细。以他为人的率真,在革命事业进行之初,怎么会不犯天真幼稚的毛病,为人所利用。

    其中以刘师培夫妇为最。江苏人刘师培和苏曼殊是故交,本也是反清的革命义士,而且还颇为激进,却因留学日本时,经费紧张,跟着老婆何震投靠了满清旗下大臣端方。端方是清王朝派往东洋和西洋考察的重要大臣,力主学习日本的明治维新,提出立宪制,这些类似过去维新变法的那套,对革命党人还是很有迷惑性的,刘师培既因经济的压力,又因老婆的诱导,以及被端方的革新意识所蒙蔽,便做了清朝的犬党,出卖了不少革命者。

    1906年时,刘师培曾邀请他到芜湖皖江中学任教,而就在第二年,夫妇二人遂变节,成为端方安插在革命党人中的密探。

    曼殊不知真相,和刘师培夫妇二人关系密切,直到刘师培叛变革命后和章太炎关系破裂,而迁怒于曼殊,甚至要绝交,使得他的生活变得异常惨淡,自称“漂泊无以为计”,没有钱生活下去,只好又抄起和尚化缘的方式,“沿门托钵”,终日“坐愁城”,差点呕血死了。

    天真的他,仍不知道刘师培的真面目,因继续和他们交往,以致被别有用心的革命党人误解。他自然把别人的误解,归过于自己的狷孤,直到有天,收到一封信,上说:

    “苏子曼殊:我已跟踪你多日,发现你形迹可疑,料定你与叛贼刘师培、何震之流皆为替端方搜集革命党人情报的密探。今直告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你若再敢与刘、何沆瀣一气,不加收敛,阎王爷马上就会召见你。”

    信的署名是“革命党人”。

    直称刘师培、何震是“叛党之流”,令一向与他们相交甚笃的曼殊浑身震颤,他不怕被恐吓,连刺杀都敢尝试的人,怕什么别人来刺杀他呢。只是熟悉的人身上味道变了,才真正令他心痛。

    朋友的欺骗,道貌岸然,更甚于康有为的道貌岸然。后者至少比较疏远,不曾亲耳听他对自己称朋友。而刘师培常和他议论国事,作出威武正义的姿态,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屈,伪装成痛恨满清的血性革命男儿,却原来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满清的狗子。

    这是何等的伤心啊!

    “我本将心托明月(‘徒有其表’的革命正义人士之流),谁知明月照沟渠(变节哪)!”最是他此时的心声。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百年记忆:民国才子》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百年记忆:民国才子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