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百年记忆:民国才子 正文 伍 建立民国(1)

正文 伍 建立民国(1)

目录:百年记忆:民国才子| 作者:| 类别:历史军事

    末代宣统皇帝溥仪在位的几年,因年纪幼小,朝廷由其父光绪之弟载沣,和光绪的正室隆裕太后共同摄政。但在辛亥革命期间,载沣辞去摄政王之职,宁愿回府做个轻松的王爷,不理国事。这样,向来和皇帝党不睦的袁世凯权势更大,直接可以操纵政局,成为当时实际掌权的实力派。

    孙中山回国后,才知道拥袁的势力很大,就连党内黄兴、宋教仁等人,也认为袁世凯是当时合适的政治领袖,只要能把清室推翻,推他为总统也无不可。此时,袁世凯也积极笼络革命党中的汪精卫等,协议推翻清室后,推举他为大总统。更有人天真地认为,为了尽快使局势安定,和平解决战事,不妨答应让袁世凯做大总统,反正总统的任期有限,过几年了,不就可以换人嘛。

    所以,民国建立之初的角逐,暗含三股势力,一股是接近日暮的清廷,它作为中央政府还摇晃着,被遗老们扶持着,一股是革命势力,它日益崛起,但从来没有真正覆盖全国,还很脆薄,而且内部也有势力纷争,并非完全团结,一股是袁世凯的势力,它貌似*革命势力的统领,却随时可以成为第三种势力,成为另外任何一方势力的掣肘,而且现在,它表面上还代表中国,列强也对执掌实权的他予以信任,希望不平等条约能因他保留。

    孙中山不是没有考虑过,从反满的角度,只要推倒了清廷,汉人建立天下,成立共和国,革命就算胜利了。共和国是国民的国度,不姓孙,也不姓袁。如果执意和袁世凯拉响内战,无异于清廷仍然是中央政府,这样革命的任务并未完成。如果与袁和议,一起推倒清廷,把大总统让给他,革命从形式上还是成功了。

    比较孙中山一介来去的书生而言,袁世凯拥有实力强大的北洋军,手段老辣,也素有威信,好比司马懿曹操之类的人物,怎么可能轻易地向革命党投降,并归顺民国。而且,就在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北洋军正以武力瓦解革命势力,革命军陷入低迷和内争中。

    何况袁世凯并非传说中的那样庸碌狡狯,令人唾弃,而也是很有大胸襟的将领之才,在大革命前,赋闲时曾自著诗云:“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比起以反满竖汉为志向的黄兴,他的“天下无磐石”,更懂得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

    连革命将领黄兴都不战自屈,孙文又能如何呢,如果太坚持不放弃总统的职位,又会被人指责贪慕权位,谋求革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且还要继续葬送革命党人的生命,或使革命党人因内部纷争而自乱……他的心理未必没有孤立无援的时刻,以致叹息:“人人皆以为辛亥革命推翻满清便是成功,革命事业不肯继续去做。”

    因乏支持力量,孙中山选择了放弃。没有人不在乎权位和名号,尤其是辛辛苦苦的革命之后,拱手让于人,对他而言,是种太大的妥协了。这倒退到二十年前,想和李鸿章联合,扶汉排满的时刻。不过,向来以做大事而非做大官为己任的孙中山,找到了另一种实现自己三民~主义的理想之路,就是尽快建立民国后,把个人抱负的重心移到发展实业,建设社会。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百年记忆:民国才子》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百年记忆:民国才子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