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百年记忆:民国才子 正文 叁 文学启蒙新青年(4)

正文 叁 文学启蒙新青年(4)

目录:百年记忆:民国才子| 作者:| 类别:历史军事

    1915年,他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为区别基督教办的《上海青年》杂志,于1916年9月1日改名《新青年》,次年移至北京。这份杂志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杂志,胜过了过去梁启超主编的、也是影响了一代青年的《时务报》,不得不说,在办刊兴国方面,陈独秀对于时代的敏锐,前承康梁,后无来者。

    从1905年到1915年这十年中,陈独秀自建立岳王会,大量的精力放在政治革命实践上,结果却无果,此前所积蓄的对中国旧文化的认识,在革命形势和孤独思考中进一步深化总结,到创办新青年时,对国民的面貌,对全国的形势情况了然于胸,这份报纸的成功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这时的陈独秀已经是三十六七岁,不再是青年,但是却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成熟的心态。就是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他以革命思想家的身份,以新人类的眼光,激情地写下发刊词《敬告青年》: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并重。”

    开宗明义,提出了科学和*的口号,让思想开放的国人对它们大为欢迎。

    什么是新鲜活泼的新青年呢?陈独秀大刀阔斧地提出,他们应当是这样的人: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这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观点之一。第一次公开从“国民性”反思和改造中国人,警醒国人:对比晚清沦为帝国主义奴役下的中国人,一批人早已失去民族自信心和个人自信,守残抱缺,得过且过,麻木不仁,甘愿被奴役,这种人叫“哀民”,一批人抱住国粹,死守传统,拒绝世界新的思想或拒绝跟随时代进步,沽名钓誉,迂腐不堪,这种人叫“遗老”,一批人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科学知识,只知道封建迷信那一套,求神拜佛,常受到虚假蒙骗,这种人叫“愚民”。所谓的新青年正是要和他们区分开来。

    之后,在1916年初,他又更进一步鼓励国人改头换面,革新心血,以“新人格、新国家、新社会、新家庭、新民族”立于世,尤其要有独立自主的人格,不要自居被征服的地位,从事国*动,勿囿于党派运动。

    最后一点,是非常有宏观意识的。整个20世纪的革命,莫不囿于党派运动,而非国*动,致使革命力量、形势和成果,往往不是外界摧毁的,而是来自内部的纷争和变质,或扭曲、过激。陈独秀对此,早就有鲜明认识,可惜当时的影响力,局限在一种新的思潮内,而不是作为纲领,启迪所有国民和后来的革命者。

    作为思想家的陈独秀,是敏锐的、宏观的、客观的、有时代感的,更多是基于人性和真理,启蒙国人走向光明,而非仅局限在政治,他自己也称,办《新青年》之初的动机并非为对时政表达意见。且,他所提出的思想,比三*义更有改造国人的深刻的意义,比*主义更中国化,更人性化,他成为一个时代的思想领袖是当之无愧的。这就是他的“冲天志”。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百年记忆:民国才子》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百年记忆:民国才子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