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百年记忆:民国才子 正文 伍 思想文化界大革命

正文 伍 思想文化界大革命

目录:百年记忆:民国才子| 作者:| 类别:历史军事

    二次革命失败后,复辟之风盛行,这时的陈独秀开始深切思考革命的成败,为什么那么多人流血牺牲,还是没有赢得民~主政治,阻止亡国?为什么?

    孙中山在思考,陈独秀也在思考。孙中山反思的结果是,他这个革命领袖的凝聚力不够,导致力量分散,故而革命总是流产,所以,在反袁的二次革命后,流亡东京时,提出按手指印重新宣誓入党,表示要对他这个领袖绝对服从,结果流失了黄兴等革命同志。从政党角度,孙中山加强领袖权威无可非议,否则国民党更软弱不堪,内部党争纷乱。

    陈独秀反思的结果是,过去“只看到军事行动在革命上有价值,办报只不过是无聊文人混饭吃的把戏”,但正是“只专力军事行动不作民众宣传这一点,是革命失败的原因”……单一的政治军事革命并没唤醒广大民众的思想认识。老百姓的生活照旧,当官的就当洗了把脸,继续做他的狗官。所谓的革命还停留在表面,脑袋里的思想革新,才是深刻的持久的。

    1916年10月,在批判康有为的同时,他又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之爱国主义》,反思国民性格:“试观国中现象,若武人之乱政,若府库之空虚,若产业之凋零,若社会之*,若人格之堕落,若官吏之贪墨,若游民盗匪之充斥,若水旱疫疠之流行:凡此种种,无一不为国亡种灭之根源,又无一而为献身烈士一手一足之所可救治……”故而,之前的爱国流血的革命行为“乃一时而非持续的,乃治标而非治本的”。

    什么是治本的?四个字是:思想救国。这是他通过《新青年》宣传新文化运动找到的。

    事实证明,孙中山继续依靠政治力量革命,此后显得软弱无力,革命的社会影响力弱化;而陈独秀依靠思想启蒙民众,却革新了历史,社会影响力巨大……这就是20世纪第一场思想文化界大革命,第二场是建国后的*,意义完全不一样,只是一次蹩脚的抄袭和暴动。

    陈独秀为此所做的工作是,在青年人中形成号召力,把矛头对准孔教,重新定义爱国主义,是要提高民族思想素质,由此拉开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从什么入手呢?第一当然是语言。要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撰文,一般人才能更看得懂嘛。经胡适提倡,《新青年》在1918年1月第4卷第一号改版后,即改用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这种宣传白话文的风气迅速传播开来,渐渐使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时代主流,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堪称,改变了五千年中国的书面语言面貌和风格。

    第二,是到民众中去。向来注重实践的陈独秀,亲自和青年学生交流。当时的青年学生可以和《新青年》直接通信,而执笔回信者正是陈独秀本人。大量青年直接受到了陈独秀的影响,而萌发进步意识。包括顾克刚、叶挺和**等。这比起孙中山被封为“远距离革命家”,陈独秀恰恰是近距离甚至零距离革命宣传家,青年人的启蒙者。

    第三,鼓吹文学革命。1917年依托《新青年》杂志,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张: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这种现代的文艺思想传播开来,影响了整个民国时代的文学创作,像鲁迅、周作人、林语堂、朱自清、沈从文等后世大作家,无不追随着这个路线,更遑论至今。像辛亥革命前后,几乎没有流传后世的作品,但新文化运动之后,经典现代作品却如潮涌出,不能不说,和新文艺思想的提倡,有直接关系。从文学市场的繁荣而言,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大于辛亥革命。

    哪些是晦涩艰深、缺乏创造力的旧文化代表呢,绝不是优美的唐诗宋词……当时陈独秀称明清模仿唐宋散文的前后七子和归有光、桐城派的方苞、刘大?、姚鼐等人为“十八妖魔”,认为他们写得都是些腐朽烂文,和八股文一样刻意造作,艰涩难懂。其实,归有光等人的散文还是不错的,也有真情实感,只是因他们和八股文的时代较近,免不了成为被革掉的炮灰。

    另一位新文化运动人士钱玄同,更是在当时《新青年》的通信栏,直呼“桐城谬种,选学妖孽”――所谓的桐城谬种和选学妖孽,鲁迅后来称“是指做‘载飞载鸣’的文章和抱住《文选》寻字汇的人”,包括了清末民初那些醉心于骈文和文言文的二流文学家,满口吹捧戏子,赞扬娼妓,的确很没落。后来的现代文学家确实要旗帜鲜明地和他们撇清。

    尽管少年时,陈独秀也喜欢读《昭明文选》(简称文选),文选中书录了许多优美的骈文,堪称中国古代的一流散文,但是越往后世,骈文用字用典都抄袭前人,全无新意,陈独秀对于这种徒讲究字句工整、无病呻吟的骈文很不喜欢,批评“骈文用典,每易束缚情性,牵强失真……文学之天才与性情,必因以汩没(淹没)也”,“以如是成成相因之文体,如何能代表文化?如何能改造社会……”这种眼光,切合文学的实际和社会的实际,不得不说,陈独秀的确是个应时而生的思想先锋。

    第四,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却在这时被另一种思想,即马~克思主义所吸引。

    陈独秀为什么会被马~克思主义思潮吸引?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无疑令他兴奋。但也不是他被吸引的充分条件。胡适也听说了十月革命,但却没有被吸引呢。这,和陈独秀历来的思想轨迹有关,他一直强调“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对于摆脱传统和彻底的觉悟有种陷入,就像他能理解曼殊痴迷宗教一样,他也对于最高境界的思想革新孜孜追求,也的确每次觉悟,思想都更进一层,譬如对于爱国主义,观念每有更新,就会更深入。

    也就是说,他是个革命宣传的实践者,更是个理想气质的革命者,而*主义要建立“大同社会”,消灭不平等,追求“彻底的民~主”和绝对真理的理想主义思想,是合乎他的追求的。这也是他和不同俗流的曼殊能够亲近的个性上的原因,其内心自有一种深远、博爱和宏大,是外人不足理解的。

    他在《新青年》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使这份杂志从反封建思想,走向了宣传反帝反封建,更有社会效应,直接刺激了五四运动。而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得以和三民~主义一样,成为当时青年可自主选择投身其中的一种重要思潮。也使得这次思想文化界的革命,全面而彻底,发展迅猛,和现代国际思潮接轨。

    第五,不断扩大进步队伍阵营。他以《新青年》聚拢了当时最有进步思想的文化人士,如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周作人、**等。鲁迅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就是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用虚构的人物控诉“吃人的礼教”,虽然没有批评类的政论文那样唇枪舌剑,但却是剜到了封建文化的心脏要害,很形象地剖析它的荒谬的本质及*所导致的人性扭曲。读者反映:“读鲁迅君的‘狂人日记’,不觉得发了许多感想。我们中国人,最妙是一面会吃人,一面又能够讲礼教。”这就促使更多人反思中国的弊病,在于文化落后和国民性格,把传统道德文化看得更透彻,更深入骨髓。

    陈独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对于民众智力的启迪,对于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的普及,对于激励民众追求民~主和科学的真理,超越了辛亥革命。这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即五四时代。陈独秀个人作为革命思想宣传家,其知识分子的立场和视野,是优于孙文的,是他翻开了中国走向现代的那一页,让真理照进现实。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百年记忆:民国才子》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百年记忆:民国才子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