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十二章
目录:阴阳使与一百单八鬼| 作者:跃进三哥| 类别:历史军事
62
时间过得飞快,天气一天比一天凉。“立秋忙打垫”,“处暑割麻烟”,“白露割糜黍”,一转眼就“秋分不生田”了。季节的更替真是如梭似箭。一天,邬瞎子说,你该学的都学到了,你可以出去小试牛刀了。记住:扶危济困,救死扶伤;行善布施,扶弱抑强。
杨思举明白,这是出徒时师傅的赠言。他感到突然,便有些伤感。便说,我还有许多不懂的东西。邬瞎子说,你现在最需要的是实践。边干边学吧,你又不离开榆坨子,有什么难题了,黄昏后就来找我。杨思举便不再说什么,趴到地上又磕了九个响头。
出徒后,杨思举接诊的第一个病人是自己的妈妈。妈妈肝胆脾胃都有病,尤其是肝胆,乙型肝炎和胆囊炎,把妈妈折磨得骨瘦如柴面色灰暗。什么护肝片、鸡骨草片、胆通、胆石通,吃海了,不当事儿。只好用镇痛片顶着,一大把一大把地吃,每天得吃几十片儿。
杨思举就给妈妈诊治,他给妈妈配了一副特效药,还给妈妈行针,做气功按摩。也就十四五天,妈妈就好起来了,肝也不疼了,胆也舒服了,面色红润,也能吃能喝能干活了。
妈妈高兴啊!逢人便说,我儿子会看病了!一个老先生给了我儿子一套祖传的医书,尽是秘方。我儿子学会了,把我的病治好了。是真的?人们都感到好奇。先是左邻右舍,接着是前街后巷,再接着是东村西屯,一点点传开来。传说杨思举在榆坨子上得了一套天书,医学天书,看病看的贼好,一勺一个。人们都将信将疑。
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陆陆续续地有人来找杨思举看病了。先和杨妈妈约好,待杨思举巡完甸子,在杨家诊病。
张大婶儿来了,月子里坐下的肩膀疼,顽固得很,吃什么药都不好。杨思举只给她行了三天针,就痊愈了。
刘大娘被儿子送来了,得了五六年的半身不遂,行动不能自理。五六年来,刘大娘真是生不如死。大小便失禁,炕拉炕尿。儿子嫌伺候不方便,只能让媳妇伺候。媳妇脾气不好,边擦屎边打她嘴巴子。尿湿的褥子经常几天不给换洗,刘大娘满身都是褥疮。媳妇不行,儿子也不行,久病床前无孝子。刘大娘的儿子也没有好心气儿。那天,刘大娘又拉到了被窝里。媳妇说什么也不给擦了,没好声地喊丈夫。丈夫正在看电视,被喊得心烦,气冲冲地走过来,扯着胳膊将老妈拽出被子,往腋下一夹,就拖到了外边,一甩手扔到了窗前的水泥地上。然后端来一盆凉水,就露天儿洗起来。大冬天啊!滴水成冰,刘大娘光着身子被洗了半个多小时。没钱打针没钱吃药,想死又死不了,真是水深火热,干挨。杨思举很同情刘大娘,便热情地接诊。
杨思举针灸气功并用,不到半个月,刘大娘右胳膊的挎筐手伸开了,右腿常年的拖地脚抬起来了,行动自如,什么活都能干了。
不管谁来看病,吴凤娆都来杨思举家,在杨思举身前身后帮着忙活。给病人端茶倒水,給杨思举递手巾擦汗。俨然杨家女主人。
本村的患大病小病老病的,都看好了。外村的也慕名而来。人们都在杨家排号,甚至跟杨妈妈走后门儿,等杨思举巡完甸子给诊病。很快城里也被惊动了。这天就来了个城里人,坐火车来的。王大伯,县水泥厂的退休工人,在老伴儿的搀扶下从火车站一路打听来到了杨家。一进屋就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刚刚六十岁的人,身体虚弱不堪,如残年老妇。他十天前被确诊为肺癌,已经判了死刑,与精神同受着煎熬。待喘息平稳后,王大伯问,大夫,我还能好吗?
杨思举为他诊脉,把耳朵贴到他前胸听他拉风箱般喘气的声音,然后非常肯定地告诉他,大伯,您能好。
王大伯很高兴,但很快收起笑容,问,得好多钱吧?太多钱我就不治了。我儿子外出已经三年,音信皆无。我和老伴儿就靠每月一千多元的退休金活命。治不起呀!
杨思举说,大伯,您别担心。咱有钱看病,没钱也看病。我不要钱。王大伯听了非常感动。
杨思举施展出各种手段为王大伯治病。第一步,针灸结合气功,打通与肺有关的所有穴道,使肺气通畅;第二步,配置方药,消炎止痛,宣肺通窍;第三步,清洗肺垢,激活新肺。第三步这关最难过,每天一小时,让王大伯饱受折磨。杨思举用的是一个铁皮药罐,药罐上安两根胶管儿,胶管儿的另一端插入王大伯的鼻腔。铁皮罐儿里不知放进了一些什么药草,倒进了一种什么液体。密封后,铁皮药罐儿里就哗哗地响起来,产生刺鼻的药气。药气顺着两根胶管儿涌进王大伯的两肺,刺激王大伯咳儿咳儿咳儿不停地深咳,并大口大口地吐痰。
杨思举又拿过一个胶皮兜儿,兜儿的两侧各拴一根皮带儿。他将兜儿口套在王大伯的嘴巴上,把两根皮带儿牢牢地系在王大伯的脖子上,王大伯咯出的血痰就都吐到胶皮兜儿里。一个小时,差不多能接大半兜子。每次摘下兜子,杨思举都要拿给王大伯看看。半兜子黑红黑红的血痰,一块一块的,就像死鱼的腮板一样,散发着刺鼻的腥臭。
几次洗肺之后,王大伯喘气轻松多了,但痛感加剧。每喘一口气,胸腔里都针扎般疼痛。杨思举说,这是正常现象,过几天就好了。果然,不到半个月,王大伯就像换了一个肺,不咳不喘,不痛不痒,浑身也有劲了。到医院一透视,两个肺清晰透亮,一点儿阴影都没了。
王大伯这个乐呀!乐得鼻涕眼泪直流,也不管辈分高低,趴地下就要给杨思举磕头,被杨思举一把拉起。
没过几天,王大伯外出三年的儿子回来了。他赤手空拳闯江湖,闯荡了三年,没跟家里联系,打算给父母一个惊喜。其实他做得很顺,已经发了大财。他回来听说爸爸得了肺癌,十分后悔;又听说杨思举把爸爸治好了,救了爸爸的命,十分感动。他来到杨家,要报答杨思举。他十分动情地说,思举老弟,你救了我爸的命,我必须感谢你。你开个价吧!
杨思举说,不用不用,天灾病业谁都不幸。我治病救人理所应当,不用感谢。
王大伯的儿子说,那不行,人情太重,我们承受不起。你必须收钱!说着,从腋下拿过夹包。
杨思举沉默了一会儿,见他十分执着,就说,既然这样,那就凭赏吧。
王大伯的儿子乐了,说,爽快!说着呲地一声拉开夹包,取出一本长条支票。唰唰唰,填好一张。走上前恭恭敬敬地递给杨思举。杨思举接过来,不禁惊讶地脱口说道,二十万!太多了吧?
王大伯的儿子说,不多不多,我爸爸的命,我王董事长爸爸的命,何止二十万?这些都拿不出手的,我以后还要报答你。
这是杨思举诊病的第一笔收入。有了这第一笔开头,第二笔,第三笔••••••杨思举一发而不可收。看着一捆捆人民币落成了小山,杨妈妈哭了。杨思举也感慨万千。钱这东西是好啊!有了它可以办许多事,没它一事无成。没想到我杨思举今天也成了有钱人,我要珍惜它,好好利用它。利用它干一番事业。干什么事业呢?如同一个火把点起,杨思举头脑中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杨思举开始堂堂正正地收取诊费了。收费标准根据病情和病人的家庭状况灵活决定,而且一律看好后收费。
杨思举时来运转一步登天。他有钱了,他在社会上有地位了。命运好起来的他又想起了吴凤娇,他真的希望吴凤娇回到他身边,和他共同创造生活,创造幸福。可惜吴凤娇与家人失去了联系,不知什么原因,一直到现在也没有音信,吉凶不卜。是活的太得意,忘了家乡,还是遇到了麻烦,无法和家人联系?搞不清。杨思举很担心,因为他了解吴凤娇,吴凤娇不是一个能忘记家乡,忘记亲人的人。同时他还坚信,吴凤娇是爱他的。即使被时运所迫,她一时违心,最终还会回到他身边来。
他盼望着吴凤娇,等待着她的音信。
时间过得飞快,天气一天比一天凉。“立秋忙打垫”,“处暑割麻烟”,“白露割糜黍”,一转眼就“秋分不生田”了。季节的更替真是如梭似箭。一天,邬瞎子说,你该学的都学到了,你可以出去小试牛刀了。记住:扶危济困,救死扶伤;行善布施,扶弱抑强。
杨思举明白,这是出徒时师傅的赠言。他感到突然,便有些伤感。便说,我还有许多不懂的东西。邬瞎子说,你现在最需要的是实践。边干边学吧,你又不离开榆坨子,有什么难题了,黄昏后就来找我。杨思举便不再说什么,趴到地上又磕了九个响头。
出徒后,杨思举接诊的第一个病人是自己的妈妈。妈妈肝胆脾胃都有病,尤其是肝胆,乙型肝炎和胆囊炎,把妈妈折磨得骨瘦如柴面色灰暗。什么护肝片、鸡骨草片、胆通、胆石通,吃海了,不当事儿。只好用镇痛片顶着,一大把一大把地吃,每天得吃几十片儿。
杨思举就给妈妈诊治,他给妈妈配了一副特效药,还给妈妈行针,做气功按摩。也就十四五天,妈妈就好起来了,肝也不疼了,胆也舒服了,面色红润,也能吃能喝能干活了。
妈妈高兴啊!逢人便说,我儿子会看病了!一个老先生给了我儿子一套祖传的医书,尽是秘方。我儿子学会了,把我的病治好了。是真的?人们都感到好奇。先是左邻右舍,接着是前街后巷,再接着是东村西屯,一点点传开来。传说杨思举在榆坨子上得了一套天书,医学天书,看病看的贼好,一勺一个。人们都将信将疑。
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陆陆续续地有人来找杨思举看病了。先和杨妈妈约好,待杨思举巡完甸子,在杨家诊病。
张大婶儿来了,月子里坐下的肩膀疼,顽固得很,吃什么药都不好。杨思举只给她行了三天针,就痊愈了。
刘大娘被儿子送来了,得了五六年的半身不遂,行动不能自理。五六年来,刘大娘真是生不如死。大小便失禁,炕拉炕尿。儿子嫌伺候不方便,只能让媳妇伺候。媳妇脾气不好,边擦屎边打她嘴巴子。尿湿的褥子经常几天不给换洗,刘大娘满身都是褥疮。媳妇不行,儿子也不行,久病床前无孝子。刘大娘的儿子也没有好心气儿。那天,刘大娘又拉到了被窝里。媳妇说什么也不给擦了,没好声地喊丈夫。丈夫正在看电视,被喊得心烦,气冲冲地走过来,扯着胳膊将老妈拽出被子,往腋下一夹,就拖到了外边,一甩手扔到了窗前的水泥地上。然后端来一盆凉水,就露天儿洗起来。大冬天啊!滴水成冰,刘大娘光着身子被洗了半个多小时。没钱打针没钱吃药,想死又死不了,真是水深火热,干挨。杨思举很同情刘大娘,便热情地接诊。
杨思举针灸气功并用,不到半个月,刘大娘右胳膊的挎筐手伸开了,右腿常年的拖地脚抬起来了,行动自如,什么活都能干了。
不管谁来看病,吴凤娆都来杨思举家,在杨思举身前身后帮着忙活。给病人端茶倒水,給杨思举递手巾擦汗。俨然杨家女主人。
本村的患大病小病老病的,都看好了。外村的也慕名而来。人们都在杨家排号,甚至跟杨妈妈走后门儿,等杨思举巡完甸子给诊病。很快城里也被惊动了。这天就来了个城里人,坐火车来的。王大伯,县水泥厂的退休工人,在老伴儿的搀扶下从火车站一路打听来到了杨家。一进屋就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刚刚六十岁的人,身体虚弱不堪,如残年老妇。他十天前被确诊为肺癌,已经判了死刑,与精神同受着煎熬。待喘息平稳后,王大伯问,大夫,我还能好吗?
杨思举为他诊脉,把耳朵贴到他前胸听他拉风箱般喘气的声音,然后非常肯定地告诉他,大伯,您能好。
王大伯很高兴,但很快收起笑容,问,得好多钱吧?太多钱我就不治了。我儿子外出已经三年,音信皆无。我和老伴儿就靠每月一千多元的退休金活命。治不起呀!
杨思举说,大伯,您别担心。咱有钱看病,没钱也看病。我不要钱。王大伯听了非常感动。
杨思举施展出各种手段为王大伯治病。第一步,针灸结合气功,打通与肺有关的所有穴道,使肺气通畅;第二步,配置方药,消炎止痛,宣肺通窍;第三步,清洗肺垢,激活新肺。第三步这关最难过,每天一小时,让王大伯饱受折磨。杨思举用的是一个铁皮药罐,药罐上安两根胶管儿,胶管儿的另一端插入王大伯的鼻腔。铁皮罐儿里不知放进了一些什么药草,倒进了一种什么液体。密封后,铁皮药罐儿里就哗哗地响起来,产生刺鼻的药气。药气顺着两根胶管儿涌进王大伯的两肺,刺激王大伯咳儿咳儿咳儿不停地深咳,并大口大口地吐痰。
杨思举又拿过一个胶皮兜儿,兜儿的两侧各拴一根皮带儿。他将兜儿口套在王大伯的嘴巴上,把两根皮带儿牢牢地系在王大伯的脖子上,王大伯咯出的血痰就都吐到胶皮兜儿里。一个小时,差不多能接大半兜子。每次摘下兜子,杨思举都要拿给王大伯看看。半兜子黑红黑红的血痰,一块一块的,就像死鱼的腮板一样,散发着刺鼻的腥臭。
几次洗肺之后,王大伯喘气轻松多了,但痛感加剧。每喘一口气,胸腔里都针扎般疼痛。杨思举说,这是正常现象,过几天就好了。果然,不到半个月,王大伯就像换了一个肺,不咳不喘,不痛不痒,浑身也有劲了。到医院一透视,两个肺清晰透亮,一点儿阴影都没了。
王大伯这个乐呀!乐得鼻涕眼泪直流,也不管辈分高低,趴地下就要给杨思举磕头,被杨思举一把拉起。
没过几天,王大伯外出三年的儿子回来了。他赤手空拳闯江湖,闯荡了三年,没跟家里联系,打算给父母一个惊喜。其实他做得很顺,已经发了大财。他回来听说爸爸得了肺癌,十分后悔;又听说杨思举把爸爸治好了,救了爸爸的命,十分感动。他来到杨家,要报答杨思举。他十分动情地说,思举老弟,你救了我爸的命,我必须感谢你。你开个价吧!
杨思举说,不用不用,天灾病业谁都不幸。我治病救人理所应当,不用感谢。
王大伯的儿子说,那不行,人情太重,我们承受不起。你必须收钱!说着,从腋下拿过夹包。
杨思举沉默了一会儿,见他十分执着,就说,既然这样,那就凭赏吧。
王大伯的儿子乐了,说,爽快!说着呲地一声拉开夹包,取出一本长条支票。唰唰唰,填好一张。走上前恭恭敬敬地递给杨思举。杨思举接过来,不禁惊讶地脱口说道,二十万!太多了吧?
王大伯的儿子说,不多不多,我爸爸的命,我王董事长爸爸的命,何止二十万?这些都拿不出手的,我以后还要报答你。
这是杨思举诊病的第一笔收入。有了这第一笔开头,第二笔,第三笔••••••杨思举一发而不可收。看着一捆捆人民币落成了小山,杨妈妈哭了。杨思举也感慨万千。钱这东西是好啊!有了它可以办许多事,没它一事无成。没想到我杨思举今天也成了有钱人,我要珍惜它,好好利用它。利用它干一番事业。干什么事业呢?如同一个火把点起,杨思举头脑中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杨思举开始堂堂正正地收取诊费了。收费标准根据病情和病人的家庭状况灵活决定,而且一律看好后收费。
杨思举时来运转一步登天。他有钱了,他在社会上有地位了。命运好起来的他又想起了吴凤娇,他真的希望吴凤娇回到他身边,和他共同创造生活,创造幸福。可惜吴凤娇与家人失去了联系,不知什么原因,一直到现在也没有音信,吉凶不卜。是活的太得意,忘了家乡,还是遇到了麻烦,无法和家人联系?搞不清。杨思举很担心,因为他了解吴凤娇,吴凤娇不是一个能忘记家乡,忘记亲人的人。同时他还坚信,吴凤娇是爱他的。即使被时运所迫,她一时违心,最终还会回到他身边来。
他盼望着吴凤娇,等待着她的音信。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阴阳使与一百单八鬼》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阴阳使与一百单八鬼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