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起 念
目录:墨色战国| 作者:从小不会爬| 类别:玄幻奇幻
有了研发水力锻机的经验,风力磨坊、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等新式机械,以及高炉、平炉炼钢法等重要技术也相继问世,再加上日渐完善的基础科学理论体系,连促成这一切的聂华都未察觉,在不经意间,尚处于公元前战国时代的华夏距离工业革命的发生竟然已经只有一步之遥,尽管这一步对于目前受限于工艺水平根本解决不了气密性问题的华夏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不可逾越的......
科技的超越式发展令墨门实力大增,但要想强大到足以与三晋抗衡,却依旧是绝无可能,因为在最重要的资源——人力上,墨门与三晋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现在的墨门人才济济,即使与群星闪耀的魏国相比也毫不逊色,可在最基本的青壮劳动力数量上,相差却何止十倍?乐土现在就十几万人口,与总人口超过千万的三晋根本无法相比,人力不足,一方面导致墨门的生产能力日益落后于其强大的研发能力,而令其技术装备上的优势无法充分表现出来,更严重的是军队的数量也上不去,以致于很多在一个甚至多个领域堪称专家的优秀墨者只能以士兵的身份参加战斗,每死一个都是巨大的损失,若非聂政的莽撞却意外令墨门轻松获胜,这一战之后墨门只怕已经伤筋动骨了,但只要还有基本的理智,就不会将希望一直寄托在这种可遇不可求的幸运上......
为了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聂华不得不想尽办法寻找外援,为此他甚至瞒着夫子让师兄告子在出使各国时夹带点私货,挑唆各国“落井下石”对三晋开战,这很显然已经违背了“非攻”的原则,但“事急从权”并非只是儒者专用的借口,既然不可能让各**队过来协防乐土,那么只能利用他们多少消耗一点三晋的力量了,聂华知道自己这么做很自私,可他只是为了生存而已,何况即使他不挑拨,各国之间就能长保和平了?那么“战国”这个名词是怎么来的?
虽然告子的秘密使命取得了超出想象的成功,但三晋之君沉稳自信的应对却给聂华浇了一盆冷水,战事才刚开始,他就已经预见到那些国家必然都会碰得头破血流,而三晋却根本不会伤及元气,更能藉此重振乐土战败后低落的士气,搞不好自己这一招反倒是帮了对方一把,“是啊,现在的三晋是强到足以对抗整个华夏的可怕力量,又哪是可以轻松打败的?唉,那些国家在历史上就一败再败,就算有他们帮忙,也未必有多大作用,归根到底,还是得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才行,可是墨门毕竟只是一个学派,又哪有足够的力量与三晋这样的强大国家政权对抗呢?”
想到“政权”一词,聂华突然一激灵,想起了历史上与之长期对抗的另一个名词,某个以前就曾兴起的念头不可遏止地再次涌了出来,“墨门归根到底只是一个学派,或者说是思想流派,在正常情况下,要与世俗政权对抗就如同以卵击石,但是,如果学术思想转变为宗教思想呢?汉末的太平道、元末的白莲教,不过是问题一大堆的邪教,也没有严密的组织与统一的宗旨,起头的更不过是神棍带着的愚民,却成功、或是差点成功了,若咱们墨家思想也转变为一种宗教的话,发展出百万乃至千万教众也并非没有可能,那时再结合咱们本身就有的优势,即使强如三晋,也未必不可战胜了......”
本来聂华还一直对创立宗教心存疑虑,总觉得若是华夏全民信教,那沿着这个路线发展下去的华夏文明还算是中华文明吗?但现在他已经没了别的选择,决定做出、清除了无意义的杂念后,他却很快就意识到,在眼下的华夏,以墨家思想为出发点,创立一门劝人向善而又不过分压抑信徒天性、尤其是探索精神的宗教实在是利大于弊。
首先,即使聂华不创教,在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多数华夏人也总归还是会找些宗教来信,或者是包括佛教在内的各种外来宗教、或者是土生土长的道教,甚至干脆就是装神弄鬼的封建迷信乃至邪教,与其这样,让他们信仰聂华所创的不妨碍科技进步与文明发展的新宗教,反而要好得多;二是就像历史上佛教向印度以外推广了梵语和梵文、而伊斯兰教推广了阿拉伯语和阿拉伯文字一样,聂华所创的新宗教也必将大大促进华夏方块字、乃至华夏语言向海外的推广,这对日后在世界范围扩大华夏文明圈无疑大有裨益;三是可以增强华夏的凝聚力,当这种宗教与华夏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后,只要是信教、说华夏语、用华夏方块字的,就是毫无争议的华夏人,而不会像历史上后世史家反复争辩元清时期中国是否亡国而难有定论。
更加重要的一点是,只要有了宗教作为纽带,即使华夏长时间内不统一(注1),也不用担心华夏人分裂成几个民族,这对既不愿看到华夏人自相残杀、又不愿华夏民族分裂的聂华来说,或许是促使他下定决心的最重要因素。再说了,既然同样身为诸子百家之一的道家可以衍生出道教,那么影响更大的墨家思想也派生出一种宗教又有何不可?
注1:按历史演变,大一统还得等一百多年,而且在铁路和电报出现以前,作为大陆国家而且幅员辽阔的华夏过早统一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事,主要是会令国家的统治成本大增,不但会早早失去扩张的动力,还增加了百姓的负担。与其这样,还不如引导华夏各国向外开拓,先尽可能地抢地盘,为华夏民族拓展生存空间来得更好,等到工业革命完成以后再考虑统一的问题也不迟,即使最终不能统一,只要分裂出的每个国家都不比历史上的大一统中国更小,那么对于华夏民族来说,也还是得大于失的......
科技的超越式发展令墨门实力大增,但要想强大到足以与三晋抗衡,却依旧是绝无可能,因为在最重要的资源——人力上,墨门与三晋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现在的墨门人才济济,即使与群星闪耀的魏国相比也毫不逊色,可在最基本的青壮劳动力数量上,相差却何止十倍?乐土现在就十几万人口,与总人口超过千万的三晋根本无法相比,人力不足,一方面导致墨门的生产能力日益落后于其强大的研发能力,而令其技术装备上的优势无法充分表现出来,更严重的是军队的数量也上不去,以致于很多在一个甚至多个领域堪称专家的优秀墨者只能以士兵的身份参加战斗,每死一个都是巨大的损失,若非聂政的莽撞却意外令墨门轻松获胜,这一战之后墨门只怕已经伤筋动骨了,但只要还有基本的理智,就不会将希望一直寄托在这种可遇不可求的幸运上......
为了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聂华不得不想尽办法寻找外援,为此他甚至瞒着夫子让师兄告子在出使各国时夹带点私货,挑唆各国“落井下石”对三晋开战,这很显然已经违背了“非攻”的原则,但“事急从权”并非只是儒者专用的借口,既然不可能让各**队过来协防乐土,那么只能利用他们多少消耗一点三晋的力量了,聂华知道自己这么做很自私,可他只是为了生存而已,何况即使他不挑拨,各国之间就能长保和平了?那么“战国”这个名词是怎么来的?
虽然告子的秘密使命取得了超出想象的成功,但三晋之君沉稳自信的应对却给聂华浇了一盆冷水,战事才刚开始,他就已经预见到那些国家必然都会碰得头破血流,而三晋却根本不会伤及元气,更能藉此重振乐土战败后低落的士气,搞不好自己这一招反倒是帮了对方一把,“是啊,现在的三晋是强到足以对抗整个华夏的可怕力量,又哪是可以轻松打败的?唉,那些国家在历史上就一败再败,就算有他们帮忙,也未必有多大作用,归根到底,还是得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才行,可是墨门毕竟只是一个学派,又哪有足够的力量与三晋这样的强大国家政权对抗呢?”
想到“政权”一词,聂华突然一激灵,想起了历史上与之长期对抗的另一个名词,某个以前就曾兴起的念头不可遏止地再次涌了出来,“墨门归根到底只是一个学派,或者说是思想流派,在正常情况下,要与世俗政权对抗就如同以卵击石,但是,如果学术思想转变为宗教思想呢?汉末的太平道、元末的白莲教,不过是问题一大堆的邪教,也没有严密的组织与统一的宗旨,起头的更不过是神棍带着的愚民,却成功、或是差点成功了,若咱们墨家思想也转变为一种宗教的话,发展出百万乃至千万教众也并非没有可能,那时再结合咱们本身就有的优势,即使强如三晋,也未必不可战胜了......”
本来聂华还一直对创立宗教心存疑虑,总觉得若是华夏全民信教,那沿着这个路线发展下去的华夏文明还算是中华文明吗?但现在他已经没了别的选择,决定做出、清除了无意义的杂念后,他却很快就意识到,在眼下的华夏,以墨家思想为出发点,创立一门劝人向善而又不过分压抑信徒天性、尤其是探索精神的宗教实在是利大于弊。
首先,即使聂华不创教,在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多数华夏人也总归还是会找些宗教来信,或者是包括佛教在内的各种外来宗教、或者是土生土长的道教,甚至干脆就是装神弄鬼的封建迷信乃至邪教,与其这样,让他们信仰聂华所创的不妨碍科技进步与文明发展的新宗教,反而要好得多;二是就像历史上佛教向印度以外推广了梵语和梵文、而伊斯兰教推广了阿拉伯语和阿拉伯文字一样,聂华所创的新宗教也必将大大促进华夏方块字、乃至华夏语言向海外的推广,这对日后在世界范围扩大华夏文明圈无疑大有裨益;三是可以增强华夏的凝聚力,当这种宗教与华夏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后,只要是信教、说华夏语、用华夏方块字的,就是毫无争议的华夏人,而不会像历史上后世史家反复争辩元清时期中国是否亡国而难有定论。
更加重要的一点是,只要有了宗教作为纽带,即使华夏长时间内不统一(注1),也不用担心华夏人分裂成几个民族,这对既不愿看到华夏人自相残杀、又不愿华夏民族分裂的聂华来说,或许是促使他下定决心的最重要因素。再说了,既然同样身为诸子百家之一的道家可以衍生出道教,那么影响更大的墨家思想也派生出一种宗教又有何不可?
注1:按历史演变,大一统还得等一百多年,而且在铁路和电报出现以前,作为大陆国家而且幅员辽阔的华夏过早统一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事,主要是会令国家的统治成本大增,不但会早早失去扩张的动力,还增加了百姓的负担。与其这样,还不如引导华夏各国向外开拓,先尽可能地抢地盘,为华夏民族拓展生存空间来得更好,等到工业革命完成以后再考虑统一的问题也不迟,即使最终不能统一,只要分裂出的每个国家都不比历史上的大一统中国更小,那么对于华夏民族来说,也还是得大于失的......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墨色战国》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墨色战国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