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服

目录:如斯(胤禩重生)| 作者:| 类别:玄幻奇幻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廿六,处于盛年的帝王在养育他三十多年的祖母遗体之前,哭得昏了过去。【请记 住我】:。一时间,整个慈宁宫乱作了一团。各种“皇上!皇上!”“陛下晕过去了!”“快去找太子!”之类的呼喊声此起彼伏,将原本愁雾笼罩的慈宁宫吵了个沸反盈天。

    胤礽守了一夜的灵,此时正在慈宁宫外给皇子们临时盖起的帷帐之中小歇,没等到传信儿的太监,胤礽自己就先被外头的混乱吵醒了。整了整衣服,就往灵堂去。半路上刚好碰上毛毛躁躁来找胤礽的小太监,胤礽抓住问了个大概,立时令他去大佛堂找八阿哥,还顺便赏了他二十板子,让他出了丧去内务府领。

    胤礽一到,混乱的场面立时稳定住了,串联好准备在灵堂外长跪请圣上节哀的大臣们也被他狠狠骂了一顿。既然起了,胤礽便也不再歇着。年关将近,各省的官员考评等着批复,人口要统一上报,国库要清点,外藩的亲王郡王台吉、朝鲜的使臣们要来朝贺,如今已经进了京了。再有大行太皇太后懿旨不愿远离京师,康熙拟停灵在安奉殿,丧葬事务繁琐,安奉殿也要修缮。日前下了大雪,京中民宅也恐多有受灾,总还要安排临时的救灾居所,分发防寒衣物,还要另遣御医巡视,减少冻死饿死旗民人数。还有,太庙、永陵、福陵、昭陵、孝陵、仁孝皇后、孝昭皇后陵都要拟人前往至祭。诸多繁冗事务,胤礽一并理了起来,就在慈宁宫院内搭了个毡棚,权作临时的理事之处,看折子写陈条,以便康熙醒过来之后能及时批示处理。如今看着康熙这过度悲伤的态势,这年,恐怕都没法过了。

    胤礽刚刚稳定了慈宁宫内外因为康熙晕倒的骚乱,胤禩就来了。正要行礼,还没等打袖,胤礽就焦急地道了声免礼,头也没抬,就说:“我这儿忙得走不开,汗阿玛那儿,你去帮我劝劝,别人去,我不放心。”说罢,才抬头看了胤禩一眼。

    胤禩眼睛肿成了水泡儿,眼底更是泛着青影,脸红红的,泪痕也没太擦干,一副刚刚还在痛哭的模样。

    胤礽叹了口气,放下手中的折子,道:“昨儿还以为你没事儿了,却想不到你只是背着我哭去了。我还是让老三老四一起去吧,他们总是年长些。”

    胤禩却道:“二哥,我去。【dkanka.om请记住我们的 网址】”

    胤礽想了想,点了点头,吩咐道:“捡着能宽汗阿玛心的说,别又勾起了阿玛的伤心之事。孤本就想着你能去劝最好,你最知道老祖宗,又知冷热,千万让汗阿玛吃些东西,这国、这家还有诸多要事等着他呢。好了,多了孤也不多交代了,你自个儿把握吧,去吧。”

    胤禩应了,行了礼退出去。

    胤禩觉得自己很冷,眼睛是发烫的,睁都睁不开,可总算是冷静下来。老祖宗走了,胤禩只觉得天都塌下来一半,心中的悲痛,仿佛比前世额娘阿玛走时更甚。大行太皇太后,他的曾祖母,前一世对他只是个高高在上的符号,可如今却是他在这皇宫里的凭依,是他这一世都割不断的根。若是没有老祖宗,胤禩不可能从小九小十出生就能一路陪伴他们成长,若是没有老祖宗,胤禩也不可能得到那个永远眼高于顶的二哥的信任,若是没有老祖宗,他的一切,也许还同前世一样。胤禩远远地望了一眼老祖宗停灵的地方高大的梓宫,心里莫名地突然又感到了那种老祖宗在身边之时的安定。

    康熙醒来的时候,只觉得全身无处不是轻飘飘、软绵绵,使不出一丝力道。正叫梁九功打算问问玛嬷的病情,却突然之间想起,自小抚育他,维护他,督促他的玛嬷已经不在了。虽然已经过了二十几个时辰,康熙还是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他是天子,是这天下的主人,却也还是争不过天。一时之间悲从中来,眼泪仿佛又要落下了。只听梁九功禀报:“万岁爷,八阿哥求见,已经等了有快两个时辰了,您见不见?”

    “八阿哥?”康熙怔了一下,才突然想起,这个孩子自小养在老祖宗膝下,对老祖宗感情也是深的。他此来,是来做什么的?犹豫了一会儿,还是对梁九功说:“传吧。”

    梁九功退了出去。不多时,胤禩就进来,规矩地行礼,声音却是哑的:“臣胤禩给汗阿玛请安。”

    “起来吧,”康熙看着这个儿子哭得明显肿起来的眼睛,心里也起了相怜之意,只觉得胤禩虽然对老祖宗依恋可能不及他,但只怕是诸皇子之中最相近的了。老祖宗病着这几个月,胤禩日日陪着,只要胤禩在边上,似乎老祖宗就宽心一些。这样想着,康熙语气也慈爱了不少,“你也哭得这样厉害?眼睛都肿了,一晚上没睡吧?”

    “是,”胤禩起了身,退在一旁,垂首应着话。

    “太子让你来劝朕的?”康熙倒是一针见血,“他倒是会找人,你说说,你现在可是不哀,不痛了?能来劝得了朕?”

    胤禩欠身,道:“回汗阿玛的话,太子确实令臣来劝慰您,可儿子此来,是请旨的。儿子自小深受大行太皇太后慈恩,也想为乌库妈妈守孝,于慈宁宫幕次结庐,服满二十七月之期,以慰心中哀思。三年之期,儿子都嫌不够,实在不愿以日易月,求汗阿玛恩准。”说着,胤禩跪了下来,郑重地行了大礼。身子因为哀痛过于虚弱,中间还跌倒了一次。

    康熙却是冷哼一声,“八阿哥倒是长进了,这以退为进,是太子教你的?朕昨日才发了上谕,朕持服二十七月,意在必行。诸王大臣上书谏朕以日易月,他们不解朕之心,尔等诸皇子也不解么?朕心已定,尔等尽心便是,切莫再劝。”康熙话虽如此重,心里却并不怀疑胤禩是出于本心的,毕竟胤禩从年幼之时养在慈宁宫,一直乖巧懂事,侍奉至孝,也给太皇太后添了不少欢笑。

    胤禩此番请旨,是在外面想了两个时辰想好的。一来胤禩自己思念曾祖母,确实想要服孝,二来也确如康熙所言,是存了以退为进之心,他自请了服满孝期,他日大臣们上书劝谏,康熙也可着他代帝服孝,康熙自己以日易月便可。为太子和大臣们解决这个麻烦,也不失为胤禩第一次进入朝臣视线的良机。胤禩前世也算是久经考验,听得康熙这般语气,知道这事儿估计有戏。一时声泪俱下,伏地口称:“汗阿玛明鉴,太子只吩咐儿子劝汗阿玛进膳,旁的什么都没交代。儿子所以自请,全是对大行太皇太后一片赤诚之心。汗阿玛孝感动天,臣慕之至甚,汗阿玛以退为进之言……汗阿玛恕罪,儿子……不明白。”

    胤禩自然是装傻,他若此时再大两岁,怎么也不敢如此,此时占了年幼的优势,不利用不免有些浪费。一时想起了前一世皇父骂他“自幼心高阴险”,如今倒算是坐实了,心里发苦,面色就更是难看。

    听得胤禩如此一说,康熙也觉得自己大概想得多了:胤禩此时不过八岁,这些朝堂上的弯弯绕绕,太子大阿哥自然晓得,八阿哥还小,恐怕还真是不太明白。一时又觉得胤禩在自己申斥之下回话还颇有条理,切中肯綮,看来这老八的确如圣祖母所说,是个可造之材。回过神发现胤禩还跪伏在地,忙说:“胤禩,你起来,过来给阿玛看看。”

    胤禩心里猛地一震,只觉得自己全身都止不住地颤抖着。最初几年,胤禩甚至觉得叫一声阿玛都困难,在康熙面前,能说汉语就说汉语,一声“皇父”,自然疏远。自从二十五年太皇太后中风,康熙来慈宁宫勤了,与胤禩自然见得也多些,在太皇太后跟前,胤禩也渐渐习惯了对康熙说满语。可内心里,毕竟还是介意着那句“父子之恩绝矣”。胤禩纵然再悔自己年轻时没有多跟康熙亲近,心里终究还是有了隔阂。他觉得,自己为皇父做什么都可以,此生再有办差的机会,他甚至愿意像老四一样,为了皇父不惜得罪亲贵朝臣,毕竟父恩君恩,他无可报偿。只是,让他这一世父慈子孝,做一副人间天伦,太难了。

    胤禩只觉得后来浑浑噩噩,全不知是怎样过去的。他不知怎么就听康熙说起了他小时候和老祖宗的故事,不知怎么就鬼使神差地叫了一声“阿玛”,不知怎么两人都哭得泣不成声,各自讲着那个两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他从没想过,他与皇父,能有这样多的话可说,而这些话,无关朝政、无关皇权、无关大清,只是诉说着他们心里那个慈祥睿智,能给人无穷力量的亲人。

    胤禩后来发烧晕了过去,万分凶险。康熙下了特旨,将胤禩送到了启祥宫,让良嫔日夜看护。胤禛每日带着小九小十,一日三次地来看。三日之后胤禩终于醒来,总算是让诸人松了口气。

    那日之后,康熙的悲戚之情稍减,每日虽依然哀痛,可总能少进些东西,理些事务了。眼看着胤禩垮了身子,康熙心里也冷静了些,心中哀痛虽然一如之前,但总算并不再沉湎其中了。

    康熙二十七年的元旦在一片惨淡之中度过,康熙甚至没有回乾清宫,就在慈宁宫外的临时帷帐之中过了新年。胤禩醒来之后去谢恩,复请为大行太皇太后持服二十七月。诸王大臣再次请奏,请皇上以社稷为重,以日易月。正月三日,康熙发了上谕,着皇八子胤禩代朕守孝,居慈宁宫幕次,持服二十七月,全朕竭诚尽敬之心。胤禩着重孝,行大礼,领旨谢恩。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如斯(胤禩重生)》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如斯(胤禩重生)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