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三百三十五节 使节团

第三百三十五节 使节团

目录:回到明末当军阀| 作者:狂人阿Q| 类别:历史军事

    使节团定下的团长是陈洪范,此人是一个武官,最初是在熊文灿部下,后来跟着左良玉一起作战,官至总兵官,但是因为战败的缘故,已经被罢官在南京赋闲。

    他听到这个消息后,运作一番,竟然当上了这个使节团的正史。

    很快一个文官,安庆等地的巡抚左懋第听说了这件事后,上书请求随同陈洪范一起北上。

    左懋第放着巡抚大官不做要去北京的原因很简单,他是北方人,他来南方做官不久,母亲安置在北京,结果母亲死去的消息传来,他是打算回去奔丧的。

    这种出使北方跟鞑子打交道的事情,每人愿意去,这人主动请缨朝廷巴不得呢。

    于是给他们加官进爵,进左懋第南京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进陈洪范进太子太傅。同时让左懋第负责经理河北,联络关东军务的秘密使命,希望左懋第联络上被朝廷认为忠心耿耿的吴三桂。

    杨潮虽然无法阻挠皇帝的决定,但是私下里给使节团中塞入几个人是没有问题的。

    于是很快带有杨潮的人的使节团就出发了。

    他们携带“大明皇帝致书北国可汗”的御书、赐“蓟国公”吴三桂等人的诰敕,白银十万两、黄金一千两、绸缎一万匹;并且打着“前往北京谒陵,祭告先帝;通谢清王,并酬谢剿寇文武劳勋”的旗号。目的则是同满清谈判,谈联合平贼以及疆土分割的事情。

    十一月末,使节团北上。

    十二月中旬才到了山东,而杨潮也受到了第一封来自北方的准确消息。

    此时山东已经被满清完全占领,除了个别地方存在起义军外,明军基本投降。农民军基本消灭了。

    临清也早被杨潮放弃,哪里只是作为一个桥头堡,距离江南太远了。杨潮没实力在哪里跟满清角逐。

    山东之所有起义军存在,在于满清的政策。多尔衮看到他们很容易的进入了北京,几天之后就宣布让百姓剃发,结果不但京畿地区大乱,一度北京城外就到处是义军,连西山的煤炭都运不到城里。

    山东更不用说了,反抗更是激烈,不得已多尔衮放弃了强行剃发的主张,才平息了民情。

    剃发易服!

    杨潮暗暗记住了这个信号。看来剃发易服比自己想象的要早,只是一度放弃了而已。

    而且北方的反抗比南方丝毫不差。

    消息接二连三的传来,但都不是什么好消息,满清的进军十分迅速,追着李自成果然进入了陕西。

    但也是刚刚度过黄河而已,战况还没有传回,也许传回了,但是杨潮的探子打探不到,毕竟杨潮给他们的要求是尽量隐蔽,安全第一。而且进入京城后,就不得明文传递消息。

    十二月下旬,杨潮彻底收不到消息了。因为使节团进京了,而杨潮的探子隐伏了下去,他们现在最重要的是建立情报站,而不是急着传递消息。

    杨潮知道满清和李自成分出胜负前是不会南下的,江南地区暂时还不会有战事,抓紧时间继续稳固后方。

    练兵自然不能放松,杨潮的十万大军已经很严整了,一直坚持一日三练,每天饭食管够。每天每人还能吃到二两肉食,营养没有问题。加上严格的训练,士兵的身体素质比之八旗精锐或许稍有不如。但是比之农民军和明军士兵强了不止一分。

    军事方面一切正常,其他方面还要杨潮操心。

    董小宛坚持要去日本帮杨潮开拓贸易,杨潮权衡了下利弊,还是同意她去了。

    同时将从荷兰人哪里接受的三艘战船派去给她护航,并且带上了三百精锐士兵保护她,都是杨潮的亲兵。

    让这三艘战船出海,可费了杨潮很大的功夫,首先杨潮直航日本,郑氏本就不放心,郑氏的态度还是其次,关键是杨潮手下没有合格的船长,就算郑氏同意去,杨潮也去不了。

    最后跟郑氏谈了五次,才让郑氏同意,郑氏派出他们的船长,杨潮只出一些水手而已,而杨潮答应郑氏,他不会介入郑氏跟日本的贸易,这三艘船上确实载有货物,但却不是郑氏主营的生丝等物,多是一些文化用品,比如笔墨纸砚,比如书籍经典,绘画作品等等。

    杨潮的目的其实是去宣扬文化,同时开拓一下日本的市场,日本人崇尚中华文化,因此这些文化用品应该有很好的市场,毕竟这些东西的客户群可都是有一定地位的人,起码能看懂中文,否则也没法欣赏不是。

    除了这些高端的东西外,则是一些精致的生活用品,明代上流社会的一些日常用品,比如特制的香料了,比如服饰、首饰了,基本上让董小宛去传递一下明朝上流人物的生活,相比书籍之类的隐晦文化,其实生活文化才更具有侵略性。

    杨潮宣扬文化的根本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文化扩张。

    后世中国有多少人崇尚西方,整天言必称欧美,扪心自问他们看中的到底是西方的物质生活还是什么狗屁议会制度,他们心里最清楚不过。

    所以告诉日本人,大明富庶的,文明的,风度翩翩的,极度文雅的物质生活,恐怕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送走董小宛没几天,就过年了。

    这个年杨家同样热闹,因为舔了一口人,还是一个公主,父母大肆铺张。

    杨潮本就很懂得哄女人,朱媺娖慢慢融入了杨家,郁结的心情早就化开,神色健康。

    就是时常有些愧疚,没能让皇帝允许杨潮纳妾,杨潮则安慰他自己会想到办法的。

    使节团的消息过年期间都没有传回来。

    杨潮不知道,其实所有人都不知道,作为使节团的正使,陈洪范一到北京就投降了。

    使节团北上最重要的目的其实是与满清谈判,第一谈联合作战。第二谈如何分割疆土。

    不得不说南京文官早就做好了让出领土给满清的准备,他们明白满清进关后就不会出去了。

    有人打算按照南宋时期的模式,“以两淮为界。”

    内阁辅臣高弘图反对:“山东百二山河决不可弃。必不得已,当界河间耳。”

    马辅士英曰:“彼主尚幼。与皇上为叔侄可也。”

    最后基本确定下来,可以将河间一带交给满清,其实也就是沧州以北地方。

    高宏图的主张也是有根据的,基本上相当于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让给契丹,也就是说高宏图主张应该以北宋而不是以南宋的形式来分割领土。

    打算是很好,明朝恢复北宋时期领土,而满清占据辽代的领土,双方约为叔侄。

    可是人家满清根本就不想谈。

    此时多尔衮一改替明朝报仇的态度。根本就不承认南方大明朝廷。

    而是打算招抚南方明廷。

    而第一个招抚的,就是使节团的正使。

    使节团一到北京,投降了满清的明朝参将唐虞,当时就告诉多尔衮,陈洪范可以招抚。希望任命陈洪范为招抚总兵,遣他南下招抚明朝朝臣。

    唐虞如此肯定,因为他儿子是陈洪范的女婿,而陈洪范无子,只有一个女儿,此时北上基本上就是来投靠女儿的。两亲家早就越好了投降事宜。

    多尔衮立刻准奏,给陈洪范下了任命。

    外交使团还没有开始谈判,使节就先叛变了。这出使任务从一开始就已经失败。

    但是作为正使的左懋第却没有有辱身份,据理力争,他们一路上遭到刁难,一进入山东,就看到满清的告示:“奉摄政王令旨:陈洪范经过地方,有司不必敬他,着自备盘费。陈洪范、左懋第、马绍愉止许百人进京朝见,其余俱留置静海。祖泽溥所带多人,俱许入京。”

    祖泽溥是祖大寿的儿子。祖大寿已经投降了满清,南方朝廷希望通过祖泽溥能够拉拢到祖大寿帮忙说话。结果满清反而利用这点来向祖大寿施恩。

    自备干粮一路到达北京后,左懋第就急着要跟满清谈判。

    使团捧“御书”从正阳门入城。

    清廷要求将御书呈交给礼部。但是左懋第不肯,根据礼制,平等邦交御书应该给天子,要求交给满清皇帝,交给礼部等同于番邦了。

    清官说:“凡进贡文书,俱到礼部转启。”

    左懋第称自己带的是天朝国书,不是进贡文书,双方坚持不下。

    清廷又指责江南突立皇帝,表示南方君臣不思为崇祯报仇,却立新君,是不忠不孝。

    左懋第争辩,南京所立乃皇太子,自当为先帝报仇。

    说道最后满清官员开始耍横威胁:“毋多言,我们已发大兵下江南。”

    左懋第回敬:“江南尚大,兵马甚多,莫便小觑了!”

    谈判因为礼仪争执根本美意开始就不欢而散,满清最后拒绝接受明朝国书,朝廷送来赏赐吴三桂等人的十万两银子、一千两金子,蟒缎等物也都被满清收了。

    然后驱赶使节:“你们明早即行。我已遣兵押送至济宁,就去□知尔江南,我要发兵南来。”

    左懋第要求赴昌平祭告陵寝,议葬崇祯帝。

    满清依然拒绝道:“我朝已替你们哭过了,祭过了,葬过了。你们哭甚么,祭甚么,葬甚么?先帝活时,贼来不发兵;先帝死后,拥兵不讨贼。先帝不受你们江南不忠之臣的祭!”

    并向使团递上檄文指责南京诸臣“不救先帝为罪一;擅立皇帝为罪二;各镇拥兵虐民为罪三。旦夕发兵讨罪”。

    清廷很快领兵押送使团南返,但是陈洪范却突然建议多尔衮留住左懋第等人,因为多尔衮当时招纳他的时候,直接用皇帝敕书,并没有避讳,陈洪范觉得自己要南下招抚百官,最好还是秘密行事的好,其实是怕南明君臣杀了他。

    多尔衮采纳建议,派兵在沧州将使团截住,押回了北京。(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回到明末当军阀》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回到明末当军阀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