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18. 1272章:龙盘虎据之势
目录:逍遥江山| 作者:一景之月| 类别:都市言情
--
-->
仁宗时,更是学了汉人的那套制度,首次举行科举考试选拔官吏,那里早已是汉人先进文化集聚的地方,王爷迁都升龙,只需用汉人科举那套法子,以八股取仕,便可收取此地才学之仕为己所用!
黎利能走到今日,眼光自不是寻常人可比,他虽仇恨大明,但不得不承认,阮廌这番话儿是极有道理的,明朝朱元璋,不过是个叫花子,得了天下后,听从了文人的建议,弄了一套八股文,天下读书人能不能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大明的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可以说极好的笼络的人才,从而为朝廷所用,他有意问鼎宝座,笼络天下读书人,汉人的法子无疑是最好的,而能顺利展开这法子,整个安南除了受汉人儒家文化极深的升龙外,再没有任何一座城池与之相比。
“阮大人言之有理,升龙为汉人文化集中之地,如能一举笼络天下读书人,与国实乃一件好事!”黎利颔了颔首道:“阮大人所虑只怕不仅如此?“
阮廌点了点头道:“王爷慧眼如炬,卑职甚感佩服,迁都升龙除了文化上的好处外,更大的好处来与王爷的需要?“
黎利目光一闪,盯着阮廌哦了声,并没有问出声来。
阮廌与他相处极久且深,那里还不知对方的那点心思,略一沉吟道:“王爷是个雄才大略之人,绝不会久与人下,他日做了大事,只怕也不愿仅仅做“夷狄”君王,还要做整个安南的君王。要想做安南人的君王,自然要把国都放在安南国内最为正统的国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顺。“
“周室迨成王三徙,岂三代之数君,徇于己私,妄自迁徙?以其图大宅中,为亿万世子孙之计,上谨天命,下因民志,苟有便则改,故国祚延长,风俗富阜,而丁、黎二家乃徇己私,忽天命,罔蹈商周之迹,常安厥邑于兹,致世代弗长,算数短促,百姓耗损,万物失宜,朕甚痛之,不得不徙,况高王故都,大罗城宅,天地区域之中,得龙盘虎据之势,正南北东西之位,便江山向背之宜。其地广而坦平,厥土高而爽垲,民居蔑昏垫之困,万物极繁阜之丰,遍览越邦,兹为胜地,诚四方辐辏之要会,为万世帝王之上都朕欲因此地利以定厥居,卿等如何?”。
黎利点了点头道:“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高骈故都大罗城,居天下中,有龙蟠虎踞之势,四方辐辏,人物蕃阜,诚帝王之上都也!”
阮廌的这番话儿很明显,升龙乃是兴王之帝,迁都升龙以获得自李朝后的正统地位,黎利以一介商贾靠着过人的谋略,手段一步一步走到今日这个地位,日后想要做些什么,他心知肚明,而这些都离不开一个“名”字,所以去升龙,还是为了日后大事做准备!“
“这第三点,便是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如今的城池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而眼下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粮食供给问题凸显出来,若不尽快迁都,在没有水陆漕运,交通极不发达,从各地运送到乂安,不仅费时费力消耗多,成本也极其昂贵。而升龙处于北方的中心地带,平原地区,交通便利,一旦迁都四面八方的粮草都可以运送到升龙,纵然是明君再打来我们也不怕,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自古是用兵第一要务,昔日楚汉交兵,汉高祖百战百败,始终不曾困绝,全都因为萧何坐镇关中,安抚百姓,负责兵员和粮饷的筹措与补给,由于几经战事,这时的关中已是满目疮痍,残破不堪,秦都咸阳被项羽放火烧了三个月,已成一片瓦砾。
萧何留守关中后,马上安抚百姓,恢复生产,全力收拾关中的残破局面。他一方面重新建立已经散乱的统治秩序,另一方面对百姓施以恩惠,以定民心。他不仅颁布实施新法,重新建立汉的统治秩序和统治机构,修建宫廷、县城等等。另外又开放了原来秦朝的皇家苑囿园地,让百姓耕种,赐给百姓爵位,减免租税等等。他还让百姓自行推举年龄在50岁以上、有德行、能做表率的人,任命他们为“三老”,每乡一人;再选各乡里的三老为县三老,辅佐县令,教化民众,同时免去他们的徭役,并在每年的年末赐给他们酒肉。
这样,由于萧何办事精明,施政有方,颁布利民法令,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建立了稳固的后方,使得资粮,馈饷不绝,今日败了,明日重新招兵买马,因有军饷,有粮草,很快就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而项羽却不然,他虽力拔山兮气盖世,却有勇无谋,粮道一直不稳定,后来粮草为彭越、英布所断,资粮匮乏,虽然百战百胜,但垓下一败,落了一个自刎乌江的下场,倘若他当年留守关中,未必就有这个下场了。“
此话一出,不仅是黎利点头,便是一直对阮廌有些瞧不起的黎思齐也暗暗点了点头,他熟读史书,与这段楚汉之争很是清楚,当年群臣问汉高祖刘邦,是如何夺取天下?项羽又为什么会失去天下?”群臣众说不一。刘邦后曰:“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比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比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比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他们为我所用,所以能取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去重用,因此败在我大汉朝的手中。”
不难看出,刘邦认为张良、萧何、韩信是他最得力的功臣,这三人亦被称为“汉初三杰。”
其后,刘邦论功行赏。定萧何为首功,封他为酂侯,食邑最多。诸侯分封完毕,接着是排位次。群臣曰:“平阳侯曹参跟随陛下南征北战,身受余处七十处战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应排第一。”刘邦已经压过大家一次,重封了萧何,对排位次的事就不好再说什么,不过他心里仍然认为萧何应该排在第一位。这时,关内侯鄂君曰道:“在楚汉战争中,陛下有好几次都是全军溃败,只身逃脱,全靠萧何从关中派出军队来补充。有时,就是没有陛下的命令,萧何一次也派遣几万人,正好补充了陛下的急需。不仅是士兵,就是军粮也全靠萧何转漕关中,才保证了供应。
这些都是创立汉家天下流传后世的大功劳,怎么能把像曹参等人只是一时的战功列在万世之功的前面呢!依臣之见,萧何应排第一,曹参第二。”鄂君的这番议论,正中刘邦下怀,于是顺水推舟,把萧何排为第一,准许他穿鞋带剑上殿,并封了萧何的父子兄弟10多人,并加封萧何二千户。这样,萧何位列众卿之首,被称为“开国第一侯”,食邑万户。可以说,这与萧何坐镇关中保证粮草离不开的,同时也说明关中之地,比起项羽的彭城可要便利的多,若不然纵然萧何再有能力,也不能做到那样的及时,便捷。
阮廌继续道:“第四,乂安虽也算我安南国的军事要地,领二州(南靖州、驩州)八县(衙仪、丕禄、古杜、支罗、直福、土油、偈江、土黄),但地处偏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这些莫不是制约的大王进一步发展!“说到这儿,看了一眼黎利道:”若王爷只想一统安南南部,坐镇乂安倒也足够应付,可王爷……?“
阮廌话虽没说完,但话中之意,黎利如何不知,他虽多次与臣下的交谈中,透露了他想开国的看法。
当时群臣们都认为:”明yin刑虐政,久失民心,帝反其道而用之,以仁易暴,以治易乱,此所以成功之速也。”
^^^^^^^^^^^^^^^^^^^^^^^^^^^^^^^^^
ps: 当年商朝传到盘庚这一代,迁都五次,周朝传到周成王这一代,迁都三次。这些迁都的帝王,难道都是为了一己之利,就随便决定迁都的吗?非也!他们迁都,要么是为开疆拓土,要么是为居中镇守,都是为了后世子孙的利益。这样的迁都决定,上合天意,下符民心,只要是利国利民,就行该颁布实施。所以迁都之后才能国家强盛,人民富足。而丁黎两朝的帝王(丁黎二家应该指2个王朝吧)乃是为了自己的私立,不顾天意民心,随随便便就做出迁都的决定,以致劳民伤财,引起社会动荡,气数耗尽,最终国破家亡。寡人耳闻目睹,对此是深恶而痛绝之啊!所以此地不能久居,必须迁都!
迁到哪去呢?
寡人觉得当年高王朝(高王应该指朝代吧)的都城--大罗城很合适,此地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方向周正,阴阳得宜,正是龙盘虎踞的风水宝地!依寡人看,我大越诸邦,无出其右者!!真是四方聚汇之要地,帝业传承之上都!
所以寡人决定,如此宝地不可错过!就大罗城了!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
仁宗时,更是学了汉人的那套制度,首次举行科举考试选拔官吏,那里早已是汉人先进文化集聚的地方,王爷迁都升龙,只需用汉人科举那套法子,以八股取仕,便可收取此地才学之仕为己所用!
黎利能走到今日,眼光自不是寻常人可比,他虽仇恨大明,但不得不承认,阮廌这番话儿是极有道理的,明朝朱元璋,不过是个叫花子,得了天下后,听从了文人的建议,弄了一套八股文,天下读书人能不能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大明的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可以说极好的笼络的人才,从而为朝廷所用,他有意问鼎宝座,笼络天下读书人,汉人的法子无疑是最好的,而能顺利展开这法子,整个安南除了受汉人儒家文化极深的升龙外,再没有任何一座城池与之相比。
“阮大人言之有理,升龙为汉人文化集中之地,如能一举笼络天下读书人,与国实乃一件好事!”黎利颔了颔首道:“阮大人所虑只怕不仅如此?“
阮廌点了点头道:“王爷慧眼如炬,卑职甚感佩服,迁都升龙除了文化上的好处外,更大的好处来与王爷的需要?“
黎利目光一闪,盯着阮廌哦了声,并没有问出声来。
阮廌与他相处极久且深,那里还不知对方的那点心思,略一沉吟道:“王爷是个雄才大略之人,绝不会久与人下,他日做了大事,只怕也不愿仅仅做“夷狄”君王,还要做整个安南的君王。要想做安南人的君王,自然要把国都放在安南国内最为正统的国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顺。“
“周室迨成王三徙,岂三代之数君,徇于己私,妄自迁徙?以其图大宅中,为亿万世子孙之计,上谨天命,下因民志,苟有便则改,故国祚延长,风俗富阜,而丁、黎二家乃徇己私,忽天命,罔蹈商周之迹,常安厥邑于兹,致世代弗长,算数短促,百姓耗损,万物失宜,朕甚痛之,不得不徙,况高王故都,大罗城宅,天地区域之中,得龙盘虎据之势,正南北东西之位,便江山向背之宜。其地广而坦平,厥土高而爽垲,民居蔑昏垫之困,万物极繁阜之丰,遍览越邦,兹为胜地,诚四方辐辏之要会,为万世帝王之上都朕欲因此地利以定厥居,卿等如何?”。
黎利点了点头道:“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高骈故都大罗城,居天下中,有龙蟠虎踞之势,四方辐辏,人物蕃阜,诚帝王之上都也!”
阮廌的这番话儿很明显,升龙乃是兴王之帝,迁都升龙以获得自李朝后的正统地位,黎利以一介商贾靠着过人的谋略,手段一步一步走到今日这个地位,日后想要做些什么,他心知肚明,而这些都离不开一个“名”字,所以去升龙,还是为了日后大事做准备!“
“这第三点,便是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如今的城池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而眼下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粮食供给问题凸显出来,若不尽快迁都,在没有水陆漕运,交通极不发达,从各地运送到乂安,不仅费时费力消耗多,成本也极其昂贵。而升龙处于北方的中心地带,平原地区,交通便利,一旦迁都四面八方的粮草都可以运送到升龙,纵然是明君再打来我们也不怕,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自古是用兵第一要务,昔日楚汉交兵,汉高祖百战百败,始终不曾困绝,全都因为萧何坐镇关中,安抚百姓,负责兵员和粮饷的筹措与补给,由于几经战事,这时的关中已是满目疮痍,残破不堪,秦都咸阳被项羽放火烧了三个月,已成一片瓦砾。
萧何留守关中后,马上安抚百姓,恢复生产,全力收拾关中的残破局面。他一方面重新建立已经散乱的统治秩序,另一方面对百姓施以恩惠,以定民心。他不仅颁布实施新法,重新建立汉的统治秩序和统治机构,修建宫廷、县城等等。另外又开放了原来秦朝的皇家苑囿园地,让百姓耕种,赐给百姓爵位,减免租税等等。他还让百姓自行推举年龄在50岁以上、有德行、能做表率的人,任命他们为“三老”,每乡一人;再选各乡里的三老为县三老,辅佐县令,教化民众,同时免去他们的徭役,并在每年的年末赐给他们酒肉。
这样,由于萧何办事精明,施政有方,颁布利民法令,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建立了稳固的后方,使得资粮,馈饷不绝,今日败了,明日重新招兵买马,因有军饷,有粮草,很快就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而项羽却不然,他虽力拔山兮气盖世,却有勇无谋,粮道一直不稳定,后来粮草为彭越、英布所断,资粮匮乏,虽然百战百胜,但垓下一败,落了一个自刎乌江的下场,倘若他当年留守关中,未必就有这个下场了。“
此话一出,不仅是黎利点头,便是一直对阮廌有些瞧不起的黎思齐也暗暗点了点头,他熟读史书,与这段楚汉之争很是清楚,当年群臣问汉高祖刘邦,是如何夺取天下?项羽又为什么会失去天下?”群臣众说不一。刘邦后曰:“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比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比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比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他们为我所用,所以能取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去重用,因此败在我大汉朝的手中。”
不难看出,刘邦认为张良、萧何、韩信是他最得力的功臣,这三人亦被称为“汉初三杰。”
其后,刘邦论功行赏。定萧何为首功,封他为酂侯,食邑最多。诸侯分封完毕,接着是排位次。群臣曰:“平阳侯曹参跟随陛下南征北战,身受余处七十处战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应排第一。”刘邦已经压过大家一次,重封了萧何,对排位次的事就不好再说什么,不过他心里仍然认为萧何应该排在第一位。这时,关内侯鄂君曰道:“在楚汉战争中,陛下有好几次都是全军溃败,只身逃脱,全靠萧何从关中派出军队来补充。有时,就是没有陛下的命令,萧何一次也派遣几万人,正好补充了陛下的急需。不仅是士兵,就是军粮也全靠萧何转漕关中,才保证了供应。
这些都是创立汉家天下流传后世的大功劳,怎么能把像曹参等人只是一时的战功列在万世之功的前面呢!依臣之见,萧何应排第一,曹参第二。”鄂君的这番议论,正中刘邦下怀,于是顺水推舟,把萧何排为第一,准许他穿鞋带剑上殿,并封了萧何的父子兄弟10多人,并加封萧何二千户。这样,萧何位列众卿之首,被称为“开国第一侯”,食邑万户。可以说,这与萧何坐镇关中保证粮草离不开的,同时也说明关中之地,比起项羽的彭城可要便利的多,若不然纵然萧何再有能力,也不能做到那样的及时,便捷。
阮廌继续道:“第四,乂安虽也算我安南国的军事要地,领二州(南靖州、驩州)八县(衙仪、丕禄、古杜、支罗、直福、土油、偈江、土黄),但地处偏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这些莫不是制约的大王进一步发展!“说到这儿,看了一眼黎利道:”若王爷只想一统安南南部,坐镇乂安倒也足够应付,可王爷……?“
阮廌话虽没说完,但话中之意,黎利如何不知,他虽多次与臣下的交谈中,透露了他想开国的看法。
当时群臣们都认为:”明yin刑虐政,久失民心,帝反其道而用之,以仁易暴,以治易乱,此所以成功之速也。”
^^^^^^^^^^^^^^^^^^^^^^^^^^^^^^^^^
ps: 当年商朝传到盘庚这一代,迁都五次,周朝传到周成王这一代,迁都三次。这些迁都的帝王,难道都是为了一己之利,就随便决定迁都的吗?非也!他们迁都,要么是为开疆拓土,要么是为居中镇守,都是为了后世子孙的利益。这样的迁都决定,上合天意,下符民心,只要是利国利民,就行该颁布实施。所以迁都之后才能国家强盛,人民富足。而丁黎两朝的帝王(丁黎二家应该指2个王朝吧)乃是为了自己的私立,不顾天意民心,随随便便就做出迁都的决定,以致劳民伤财,引起社会动荡,气数耗尽,最终国破家亡。寡人耳闻目睹,对此是深恶而痛绝之啊!所以此地不能久居,必须迁都!
迁到哪去呢?
寡人觉得当年高王朝(高王应该指朝代吧)的都城--大罗城很合适,此地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方向周正,阴阳得宜,正是龙盘虎踞的风水宝地!依寡人看,我大越诸邦,无出其右者!!真是四方聚汇之要地,帝业传承之上都!
所以寡人决定,如此宝地不可错过!就大罗城了!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逍遥江山》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逍遥江山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