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051章 魏国的大臣们 下
目录:汉末三国志| 作者:三国魏家| 类别:历史军事
三少帝时期,魏国也有不少有名的大臣,其中就包括了傅嘏、嵇康、卫臻、卢毓、刘放、孙资、赵俨、裴潜、崔林、高柔、孙礼、王观、徐邈、胡质、王昶以及王基等人。
傅嘏,字兰石(一字昭先),北地泥阳人。他是傅介子之后、傅巽之侄。傅嘏弱冠时便已知名于世,被司空陈群辟为掾属。为人才干练达,有军政见识。正始初年,为尚书郎,迁黄门侍郎,因得罪何晏而被免职。司马懿诛曹爽后,以傅嘏为河南尹。任职期间,集前人之政举,使百姓获益。
后迁尚书,朝议伐吴三计,傅嘏认为三计都不可行,朝廷不听,果然在东关之战中为诸葛恪所败。此后傅嘏地位日隆,受封进爵。正元二年(255),毌丘俭、文钦起兵,傅嘏及王肃劝司马师自往讨伐,最终大破淮南军。司马师死后,司马昭还洛阳辅政,傅嘏以功进封阳乡侯。同年逝世,时年四十七岁,追赠太常,谥元侯。
嵇康,字叔夜。汉族,谯国铚县人。他是曹魏时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官至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诬陷,而被司马昭处死,年仅三十九岁。
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因其父卫兹随曹操战死而受到曹操器重,初为黄门侍郎,转任丞相府户曹掾,加封关内侯。
魏文帝继位之后,晋封安国亭侯,任尚书、侍中、吏部尚书。魏明帝时,出任尚书右仆射,晋封康乡侯。抗击诸葛亮期间出任征南将军。后来历任光禄大夫、司空、司徒、晋封长垣侯。曹睿时期曾经劝说其不要听毌丘俭的建议讨伐辽东。卫臻死后追封太尉,谥号敬侯。
卢毓,字子家,涿郡涿县人,他是东汉大儒卢植幼子。先后侍奉了从曹操到曹髦五位君主,负责人才的评价和举荐,曾向曹叡建议制定考课法。高平陵政变之后,曹爽等人的案件就是卢毓负责的。
甘露元年(256),任司空,进爵容城侯。次年逝世,谥号为成。
刘放,字子弃,涿郡人,汉广阳顺王的儿子西乡侯刘宏的后代。东汉末年举孝廉,后投奔渔阳王松,并且劝说其归顺曹操,降曹后历任参军事、主簿记室。魏国初建,命为秘书郎,旋改中书监加给事中,赐爵关内侯,职掌中枢机密。明帝即位,愈加宠任,加散骑常侍,进爵西乡侯。朝廷诏令密命,多由其所为,参决大政,权倾一时。
明帝临终,皇储幼弱,放力主召曹爽、司马懿讬付大政。是以齐王即位,再加奖拔,增邑至一千一百户,并加左光禄大夫。正始七年(246)致仕,嘉平二年(250)卒。谥敬侯。
孙资,字彦龙。太原中都人。孙资本人三岁丧双亲,由兄嫂抚养成人。长大后入太学,为同郡重臣王允赏识,荐为县令。后兄为人害,孙资刺杀仇人后携家眷避居他乡,好友贾逵荐之于曹操帐下。先为功曹,后任计吏,参丞相军事,受尚书令荀彧称赞。
魏国建立后,孙资为秘书郎,后转右丞,改中书令、给事中,赐爵关中侯,与刘放同掌机要。后进爵关内侯。魏明帝即位后,孙资与刘放权势益重,备受宠幸。累迁至卫将军,仍兼中书令,进爵中都侯。明帝死前,劝说其放弃让燕王曹宇辅助的想法,转而以曹爽和司马懿辅政。
正始七年(246),孙资以特进逊位。正始十年(249)复为侍中、中书令。次年再次逊位,拜骠骑将军、侍中。嘉平三年(251),孙资去世,谥号贞侯。
赵俨,字伯然,颍川名士。赵俨投奔曹操之后历任朗陵县令、司空府掾属、主薄、都督护军等职。官渡之战时曾经写信给荀彧劝说给百姓减税,之后又化解了张辽、乐进和于禁三位大将之间的矛盾,成为都督护军。曹操征讨荆州时,派赵俨监领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路人马。关羽包围樊城时,赵俨随徐晃支援,帮助其出谋划策。
曹丕继位之后,赵俨历任侍中、驸马都尉、河东太守、典农中郎将、度支中郎将、尚书,封关内侯、宜土亭侯。魏明帝继位之后,又出任大司马府军师、大司农、征蜀将军、征西将军、骠骑将军、司空等职。死后谥号穆侯。
裴潜,字文行,河东郡闻喜县人。曾经避难荆州,认为刘表并非雄主,觉得刘备驻守险要,称霸一方。
曹操平定荆州时,裴潜归附曹操并出任丞相府军参谋,历任三县县令,后入京任丞相府仓曹掾,代郡太守。后任沛国相、兖州刺史。曹丕继位之后,出任散骑侍郎、魏郡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荆州刺史,晋封关内侯。魏明帝时出任尚书、太尉军师、大司农、尚书令、光禄大夫,晋封清阳亭侯。死后追封太常,谥号贞侯。
崔林,字德儒。清河郡东武城人,崔琰的从弟,其家族即著名北方大族“清河崔氏”。曹操平定冀州后,任命崔林为坞长,后改任御史中丞。魏文帝时,为幽州刺史、大鸿胪、司隶校尉。明帝时,升任司空,封安阳亭侯,后进封安阳乡侯。正始五年(244年)卒,谥孝侯。。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他是高干从弟,以善于治法闻名。建安九年(204),高柔随高干一起归降曹操,并没有参与次年高干的叛乱,但曹操依然想杀他,然而高柔做事非常认真,曹操对其大为改观,遂辟他为丞相仓曹属。
高柔从小吏任起,二十年后官至九卿,担任任廷尉,曾经劝阻曹丕处死鲍勋,曹睿处死公孙晃,都没有成功。
任廷尉二十三年后,升任太常。七十二岁时出任司空,随后仕途高升,在高平陵之变时支持司马懿,据曹爽大营,以假节行大将军事。数年后荣升太尉,进爵安国侯。景元四年(263)卒,享年九十岁,谥元侯。高柔仕于曹操及曹氏五位皇帝,几乎横跨整个曹魏历史,见证了曹魏政权的兴衰。
孙礼,字德达,涿郡容城人。孙礼为人刚毅而有勇略,曾经为保护魏明帝曹叡而欲独身搏虎,但明帝因担心孙礼有闪失而阻止了他;后来孙礼在芍陂与吴将全琮交战时亲冒矢石,奋不顾身,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终于击退吴军。
曹睿死前,将孙礼留给了曹爽,结果曹爽嫌他为人刚正将其发配在外,后来孙礼因在清河、平原二郡的疆界问题上与曹爽意见不合而得罪曹爽,被罢官,不久因众人的请求
而重新被起用。曹爽死后孙礼为司隶校尉,在所治理过的七郡五州之内皆有威信,不久被加为司空。嘉平二年(250),孙礼逝世,谥为景侯。
王观,字伟台,东郡廪丘人。王观自少孤贫但有志气,后得到曹操召为丞相文学掾,又先后出任高唐、酂县和任县县令,在当地都有治迹和称许。黄初元年,曹丕称帝,汉朝被取代。王观任尚书郎、廷尉监。后又先后出任南阳和涿郡太守。后来魏明帝召王观为治书侍御史,典行台狱。太尉司马懿后来更请王观出任他的从事中郎,后先后转职尚书、河南尹和少府。
明帝死后,辅政的大将军曹爽专权,王观不畏曹爽权势,将其亲信张达免职。曹爽害怕王观的守法不阿,最终将王观调任太仆,以方便自己取利。
正始十年(249),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以夺取朝廷大权,王观亦被任命为行中领军,占据中领军曹羲的军营并接管其军队。曹爽投降被斩杀后,王观因功爵关内侯,复任尚书,加驸马都尉。正元元年(254),曹芳被废,曹髦继位为帝,王观进封中乡亭侯。后加光禄大夫,转任尚书右仆射。景元元年(260),魏元帝曹奂继位,进封阳乡侯,并迁任司空。但上任数日后即辞官回家,并在家中逝世,死后下令节葬。谥肃侯。
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最初任丞相军谋掾、奉高县令、尚书郎、陇西太守等职。曹丕称帝后,任谯国相、安平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每任一官,皆政绩卓著,被赐爵关内侯,迁抚军大将军军师。
后被委以重任,出任凉州刺史,持节,领护羌校尉。在西北时兴修水利、广开水田,募贫民租之,致使仓库盈溢。同时移风易俗,整顿吏治。对诸胡羌戎恩威并施,皆愿入贡曹魏。是以州界肃靖,西域畅通。正始元年(240)还朝任大司农,后迁司隶校尉,使百僚敬畏。后拜光禄大夫,迁司空,固辞不受。嘉平元年(249)卒,终年七十八,谥穆侯。
胡质,字文德,寿春人。年轻时与蒋济和朱绩皆在江淮之间闻名,在州郡任职。后来蒋济任别驾,与曹操举荐胡质,曹操于是任胡质为顿丘令。后来历任丞相东曹令史,扬州治中,丞相属等职。
黄初年间迁任吏部郎,先后出兵常山和东莞太守,后又迁任荆州刺史,加振威将军,爵关内侯。正始二年(241),在樊城击退吴将朱然,迁任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任内鼓励农耕,令粮仓有多年的储藏,又设置东征台,一方面用作耕作,另一面则用作军事驻防。又开通河道,方便船只航行,严防东吴攻击。而沿海则一片安定。
嘉平二年(250)去世。朝廷追封他为阳陵亭侯,食邑百户,谥号贞侯。其两个儿子胡威和胡罴后来都成为了西晋高官。
王昶,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人。东汉代郡太守王泽之子。王昶少时知名,同郡王凌将王昶当作兄长看待,曹丕即位前为太子文学,即位后历任散骑侍郎、兖州刺史等职,这期间写了《治论》、《兵书》等著作为朝廷提供政治参考,明帝曹叡即位之后升任扬烈将军,封关内侯。
明帝曹叡死后的正始年间调往徐州任职,后迁征南将军,太傅司马懿掌权之后,王昶向朝廷上奏讨伐东吴,在江陵取得重大胜利,因功再次升任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晋爵京陵侯。正元二年(255)毌丘俭在淮南起兵,王昶因助平淮南之功升任骠骑将军。甘露元年(256),诸葛诞再次反叛,王昶因牵制吴军之功升任司空。三年后,王昶去世,谥号穆侯。
王基,字伯舆,东莱曲城人。历史上王基文武兼备,才高于世,德溥于时,深得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器重,尤其在南征毌丘俭、文钦之乱,东征诸葛诞之叛等大规模军事活动中都表现出众王基与司马师、司马昭结下了深厚的军友情谊。官至征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封东武侯。景元二年(261),王基去世,追赠司空,谥号景侯。
ps:真是神奇,最后本卷前三篇居然都是十七章,后面吴国篇的篇幅不会太短了,毕竟陆逊、孙权等人的事情还有不少的,而且孙权死后,还有三十年的历史。
傅嘏,字兰石(一字昭先),北地泥阳人。他是傅介子之后、傅巽之侄。傅嘏弱冠时便已知名于世,被司空陈群辟为掾属。为人才干练达,有军政见识。正始初年,为尚书郎,迁黄门侍郎,因得罪何晏而被免职。司马懿诛曹爽后,以傅嘏为河南尹。任职期间,集前人之政举,使百姓获益。
后迁尚书,朝议伐吴三计,傅嘏认为三计都不可行,朝廷不听,果然在东关之战中为诸葛恪所败。此后傅嘏地位日隆,受封进爵。正元二年(255),毌丘俭、文钦起兵,傅嘏及王肃劝司马师自往讨伐,最终大破淮南军。司马师死后,司马昭还洛阳辅政,傅嘏以功进封阳乡侯。同年逝世,时年四十七岁,追赠太常,谥元侯。
嵇康,字叔夜。汉族,谯国铚县人。他是曹魏时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官至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诬陷,而被司马昭处死,年仅三十九岁。
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因其父卫兹随曹操战死而受到曹操器重,初为黄门侍郎,转任丞相府户曹掾,加封关内侯。
魏文帝继位之后,晋封安国亭侯,任尚书、侍中、吏部尚书。魏明帝时,出任尚书右仆射,晋封康乡侯。抗击诸葛亮期间出任征南将军。后来历任光禄大夫、司空、司徒、晋封长垣侯。曹睿时期曾经劝说其不要听毌丘俭的建议讨伐辽东。卫臻死后追封太尉,谥号敬侯。
卢毓,字子家,涿郡涿县人,他是东汉大儒卢植幼子。先后侍奉了从曹操到曹髦五位君主,负责人才的评价和举荐,曾向曹叡建议制定考课法。高平陵政变之后,曹爽等人的案件就是卢毓负责的。
甘露元年(256),任司空,进爵容城侯。次年逝世,谥号为成。
刘放,字子弃,涿郡人,汉广阳顺王的儿子西乡侯刘宏的后代。东汉末年举孝廉,后投奔渔阳王松,并且劝说其归顺曹操,降曹后历任参军事、主簿记室。魏国初建,命为秘书郎,旋改中书监加给事中,赐爵关内侯,职掌中枢机密。明帝即位,愈加宠任,加散骑常侍,进爵西乡侯。朝廷诏令密命,多由其所为,参决大政,权倾一时。
明帝临终,皇储幼弱,放力主召曹爽、司马懿讬付大政。是以齐王即位,再加奖拔,增邑至一千一百户,并加左光禄大夫。正始七年(246)致仕,嘉平二年(250)卒。谥敬侯。
孙资,字彦龙。太原中都人。孙资本人三岁丧双亲,由兄嫂抚养成人。长大后入太学,为同郡重臣王允赏识,荐为县令。后兄为人害,孙资刺杀仇人后携家眷避居他乡,好友贾逵荐之于曹操帐下。先为功曹,后任计吏,参丞相军事,受尚书令荀彧称赞。
魏国建立后,孙资为秘书郎,后转右丞,改中书令、给事中,赐爵关中侯,与刘放同掌机要。后进爵关内侯。魏明帝即位后,孙资与刘放权势益重,备受宠幸。累迁至卫将军,仍兼中书令,进爵中都侯。明帝死前,劝说其放弃让燕王曹宇辅助的想法,转而以曹爽和司马懿辅政。
正始七年(246),孙资以特进逊位。正始十年(249)复为侍中、中书令。次年再次逊位,拜骠骑将军、侍中。嘉平三年(251),孙资去世,谥号贞侯。
赵俨,字伯然,颍川名士。赵俨投奔曹操之后历任朗陵县令、司空府掾属、主薄、都督护军等职。官渡之战时曾经写信给荀彧劝说给百姓减税,之后又化解了张辽、乐进和于禁三位大将之间的矛盾,成为都督护军。曹操征讨荆州时,派赵俨监领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路人马。关羽包围樊城时,赵俨随徐晃支援,帮助其出谋划策。
曹丕继位之后,赵俨历任侍中、驸马都尉、河东太守、典农中郎将、度支中郎将、尚书,封关内侯、宜土亭侯。魏明帝继位之后,又出任大司马府军师、大司农、征蜀将军、征西将军、骠骑将军、司空等职。死后谥号穆侯。
裴潜,字文行,河东郡闻喜县人。曾经避难荆州,认为刘表并非雄主,觉得刘备驻守险要,称霸一方。
曹操平定荆州时,裴潜归附曹操并出任丞相府军参谋,历任三县县令,后入京任丞相府仓曹掾,代郡太守。后任沛国相、兖州刺史。曹丕继位之后,出任散骑侍郎、魏郡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荆州刺史,晋封关内侯。魏明帝时出任尚书、太尉军师、大司农、尚书令、光禄大夫,晋封清阳亭侯。死后追封太常,谥号贞侯。
崔林,字德儒。清河郡东武城人,崔琰的从弟,其家族即著名北方大族“清河崔氏”。曹操平定冀州后,任命崔林为坞长,后改任御史中丞。魏文帝时,为幽州刺史、大鸿胪、司隶校尉。明帝时,升任司空,封安阳亭侯,后进封安阳乡侯。正始五年(244年)卒,谥孝侯。。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他是高干从弟,以善于治法闻名。建安九年(204),高柔随高干一起归降曹操,并没有参与次年高干的叛乱,但曹操依然想杀他,然而高柔做事非常认真,曹操对其大为改观,遂辟他为丞相仓曹属。
高柔从小吏任起,二十年后官至九卿,担任任廷尉,曾经劝阻曹丕处死鲍勋,曹睿处死公孙晃,都没有成功。
任廷尉二十三年后,升任太常。七十二岁时出任司空,随后仕途高升,在高平陵之变时支持司马懿,据曹爽大营,以假节行大将军事。数年后荣升太尉,进爵安国侯。景元四年(263)卒,享年九十岁,谥元侯。高柔仕于曹操及曹氏五位皇帝,几乎横跨整个曹魏历史,见证了曹魏政权的兴衰。
孙礼,字德达,涿郡容城人。孙礼为人刚毅而有勇略,曾经为保护魏明帝曹叡而欲独身搏虎,但明帝因担心孙礼有闪失而阻止了他;后来孙礼在芍陂与吴将全琮交战时亲冒矢石,奋不顾身,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终于击退吴军。
曹睿死前,将孙礼留给了曹爽,结果曹爽嫌他为人刚正将其发配在外,后来孙礼因在清河、平原二郡的疆界问题上与曹爽意见不合而得罪曹爽,被罢官,不久因众人的请求
而重新被起用。曹爽死后孙礼为司隶校尉,在所治理过的七郡五州之内皆有威信,不久被加为司空。嘉平二年(250),孙礼逝世,谥为景侯。
王观,字伟台,东郡廪丘人。王观自少孤贫但有志气,后得到曹操召为丞相文学掾,又先后出任高唐、酂县和任县县令,在当地都有治迹和称许。黄初元年,曹丕称帝,汉朝被取代。王观任尚书郎、廷尉监。后又先后出任南阳和涿郡太守。后来魏明帝召王观为治书侍御史,典行台狱。太尉司马懿后来更请王观出任他的从事中郎,后先后转职尚书、河南尹和少府。
明帝死后,辅政的大将军曹爽专权,王观不畏曹爽权势,将其亲信张达免职。曹爽害怕王观的守法不阿,最终将王观调任太仆,以方便自己取利。
正始十年(249),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以夺取朝廷大权,王观亦被任命为行中领军,占据中领军曹羲的军营并接管其军队。曹爽投降被斩杀后,王观因功爵关内侯,复任尚书,加驸马都尉。正元元年(254),曹芳被废,曹髦继位为帝,王观进封中乡亭侯。后加光禄大夫,转任尚书右仆射。景元元年(260),魏元帝曹奂继位,进封阳乡侯,并迁任司空。但上任数日后即辞官回家,并在家中逝世,死后下令节葬。谥肃侯。
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最初任丞相军谋掾、奉高县令、尚书郎、陇西太守等职。曹丕称帝后,任谯国相、安平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每任一官,皆政绩卓著,被赐爵关内侯,迁抚军大将军军师。
后被委以重任,出任凉州刺史,持节,领护羌校尉。在西北时兴修水利、广开水田,募贫民租之,致使仓库盈溢。同时移风易俗,整顿吏治。对诸胡羌戎恩威并施,皆愿入贡曹魏。是以州界肃靖,西域畅通。正始元年(240)还朝任大司农,后迁司隶校尉,使百僚敬畏。后拜光禄大夫,迁司空,固辞不受。嘉平元年(249)卒,终年七十八,谥穆侯。
胡质,字文德,寿春人。年轻时与蒋济和朱绩皆在江淮之间闻名,在州郡任职。后来蒋济任别驾,与曹操举荐胡质,曹操于是任胡质为顿丘令。后来历任丞相东曹令史,扬州治中,丞相属等职。
黄初年间迁任吏部郎,先后出兵常山和东莞太守,后又迁任荆州刺史,加振威将军,爵关内侯。正始二年(241),在樊城击退吴将朱然,迁任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任内鼓励农耕,令粮仓有多年的储藏,又设置东征台,一方面用作耕作,另一面则用作军事驻防。又开通河道,方便船只航行,严防东吴攻击。而沿海则一片安定。
嘉平二年(250)去世。朝廷追封他为阳陵亭侯,食邑百户,谥号贞侯。其两个儿子胡威和胡罴后来都成为了西晋高官。
王昶,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人。东汉代郡太守王泽之子。王昶少时知名,同郡王凌将王昶当作兄长看待,曹丕即位前为太子文学,即位后历任散骑侍郎、兖州刺史等职,这期间写了《治论》、《兵书》等著作为朝廷提供政治参考,明帝曹叡即位之后升任扬烈将军,封关内侯。
明帝曹叡死后的正始年间调往徐州任职,后迁征南将军,太傅司马懿掌权之后,王昶向朝廷上奏讨伐东吴,在江陵取得重大胜利,因功再次升任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晋爵京陵侯。正元二年(255)毌丘俭在淮南起兵,王昶因助平淮南之功升任骠骑将军。甘露元年(256),诸葛诞再次反叛,王昶因牵制吴军之功升任司空。三年后,王昶去世,谥号穆侯。
王基,字伯舆,东莱曲城人。历史上王基文武兼备,才高于世,德溥于时,深得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器重,尤其在南征毌丘俭、文钦之乱,东征诸葛诞之叛等大规模军事活动中都表现出众王基与司马师、司马昭结下了深厚的军友情谊。官至征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封东武侯。景元二年(261),王基去世,追赠司空,谥号景侯。
ps:真是神奇,最后本卷前三篇居然都是十七章,后面吴国篇的篇幅不会太短了,毕竟陆逊、孙权等人的事情还有不少的,而且孙权死后,还有三十年的历史。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汉末三国志》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汉末三国志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