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三十四章.淘宝夫子庙
目录:旧书大亨| 作者:镔铁| 类别:都市言情
那个年轻人正是林逸。自从林逸出演纪录片成了名人以后,很多电视台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不过最后都被他给拒绝了。因为对于林逸来说,最开心的事情不是成名,不是去上综艺节目做什么草根明星,而是不断地去淘书,去历练,去见识真正的收藏世界。所以林逸就告别了海棠和家里人,只身来到了千里之外的金陵。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全中国最富有历史气息的收藏之都,林逸觉得这里藏龙卧虎,一定能帮助自己得到更多的历练。
既然来了金陵,那么就必然要逛一逛夫子庙。对于外地人来说,夫子庙就等于是金陵古玩市场的坐标,代表着那一段永远抹不去的历史。
离开李铁嘴的算命摊,林逸径直朝前面走去。大中午,也没什么人,整个夫子庙反而格外清静,林逸从挎包里取出一瓶水,见不远处有摆地摊的,就走了过去,可惜不是买卖旧书的,而是一些乱七八糟的老物件,像什么老式手表,主席像章,以及褪了色的翡翠戒指,金石印章之类的东西。
那个摊主是个五十来岁的瘦老头,见林逸蹲下看着自己的杂货摊,就瞅瞅林逸手中的矿泉水,吧嗒几下干裂的嘴唇说:“能让我喝一口吗?”
林逸笑笑,就把水递了过去。
那瘦老头明显渴的厉害,拿了水咕嘟嘟,一口气就喝了一大半,这才舒服地打了个嗝,见林逸看着他,又不好意思把喝了一半水还回去,就说:“小伙子,你看看这摊上有你喜欢的没有,相中我给你打半价。”
林逸就说:“甭客气,我包里还有水---您是这里的本地人吗,对这夫子庙熟悉不?”
瘦老头一听这话,就来了精神,说:“小伙子好眼力,一眼就看出我是本地人,老汉我在这里摆摊都快二十年了,算起来,也是这古玩区的元老之一。”接下来瘦老头就嘴巴滔滔不绝地说开了。
“说起来现在的夫子庙都是重建的,和我小时候印象中的不一样。老汉我记得清楚,小时候我就爱往这里跑,50年代,看江湖艺人的舞枪弄棒,看魔术师的五彩戏法、听大鼓书、相声,看皮影戏,甚至还有蔡少武飞车走壁表演。
60年代,爱逛夫子庙书市,淘一点廉价的书。我记得清楚,自己使用的第一部字典就是在夫子庙旧书摊上淘来的,1角2分钱!
70年代是夫子庙最萧条的时期,很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消失了,那时夫子庙核心地段也是冷冷清清的。最后改成了永安商场和菜市场,搞得整个地方不伦不类。
80年代是夫子庙复兴的开始,从1984年开始,有关部门把改造夫子庙提到日程。首先,解决近半个世纪‘夫子庙无庙’的大问题。外地游客来夫子庙游览常常是一脸茫然,既不见夫子,又不见庙了,竟然是一个熙熙攘攘的大市场。说起来,就连老汉我这老南京也不知道孔庙的具体位置。1937年南京沦陷前的日机轰炸,沦陷后日军报复性放火焚烧,让夫子庙一带化为灰烬。日本人对夫子庙的刻骨仇恨,也许是因为国民政府在这里刚刚举办过‘战利品展览会’,那是让‘皇军’很丢脸的事,于是就一把火给烧了。
从1984年以后的10多年,政府投资20多亿元,复建古建筑群30多万平方米。清一色‘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徽派建筑让夫子庙焕然一新、蔚为壮观,甚至店面的幌子都飘荡着古风。这与老汉已经模糊的、虚妄的意境相去甚远。不过对于我们这些摆地摊的来说却是个好地段,你别看我这地摊生意小,卖的杂,一天到晚可不少挣钱,我的两个儿子从上学到结婚,都是我摆地摊供出来的……”
听老汉说得这么仔细,林逸不禁莞尔,就道:“可我见摆摊的人不多呀,逛了大半天,才见你这一个摊子。”
老汉就笑了,“这你就是外行了,我们这些摆摊的,不像其他地方,大中午都喜欢收了摊子去补个觉,舒舒服服下午再开张……怎么说来着,钱这玩意永远都挣不完,自己的身体最重要,养生秘诀也说了,‘子午觉很重要,阎王小鬼捉不到’。”
林逸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自己逛半天,没见几个摆摊的,原来人家全都收摊睡觉去了,自己大中午跑来还真是够衰的。
“小伙子,我看你文文气气,是来这里旅游,还是上学?”瘦老头忽然问道。
林逸莞尔,就说:“随便逛逛,买几本书。”
“买书?买旧书么?现在喜欢旧书的年轻人不多咯。来这夫子庙淘书的不是四五十岁的老头子,就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偶尔来一俩大学生,也只是光看不买。”
“这是为何?”林逸奇道。
“为何?书贵呗!”瘦老汉撇撇嘴,“我就弄不明白了,原本论斤称的旧书什么时候变得那么值钱,记得清楚,以前我可是在这里掏几毛钱就能买一套品相很好的小人书,像《铁道游击队》呀,《西游记》呀,还有什么《水浒传》,现在你没个大几百甚至上千根本就买不来。还有啊,原先那些民国书和线装书更不值钱,繁体字,不好认,人们就不屑去买它,有的甚至白给也不要,现在呢,就昨天一个摊子上的什么民国新文学,十来本就卖了上万块!奶奶的,比我们这些卖杂项的赚得还多……要是长有前后眼,知道这玩意现在这么值钱,老汉我就统统买了堆回家,捂到现在,那可就发达了---”
听瘦老头说得有意思,林逸就笑笑说:“是啊,可惜人都没长前后眼,要是能预知这些事儿,就把那猴票,袁大头什么的也都藏了,搁到现在全都翻倍……”嘴里这么说着,林逸却从老头话中听出两个重要消息,第一,这里的好书很多,第二,这里的好书很贵。看来金陵不愧是读书人汇聚的地方,只是想要“捡漏”估计有些困难。
林逸不知不觉和瘦老头唠了半天嗑。这瘦老头虽然是个摆地摊的,却见多识广,常年在外又走南闯北,什么趣闻趣事,名人轶事,张嘴就来,说什么傅抱石,周琪,都喜欢逛夫子庙,自己还见到过他们。尤其六十年代的时候,自己还卖给傅抱石一幅字画,好像是清朝那个郑板桥画的,那老头砍价很厉害,愣是从十块钱砍到三块二。现在想想亏大了,那幅字画要是放到现在至少值个上百万……老头摇头叹息,说自己可能就是这摆地摊做买卖的命,没那个福分。
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大概就是个意思,反正林逸从老头嘴里学到了很多东西,知道了金陵
陵的人文掌故,知道了这夫子庙的前世今生,更知道了一个摆摊小贩辉煌的过去,和落寞的现在。
就在林逸无限遐思的时候,瘦老头忽然提醒他道:“小伙子,你不是说要买旧书么?那就快些过去吧。”
“怎么了?”林逸回头一看,不知何时周围已经开始摆摊了。一眨眼的功夫,顺着这孔庙一溜圈,竟然全都占了满满的摊位,卖什么的都有,放眼看去,仿古家具,文房四宝、古籍字画、旧书刊、玛瑙玉翠、陶瓷、中外钱币、竹木骨雕、皮影脸谱、佛教信物、民族服装服饰、文-革遗物等,密密麻麻,琳琅满目,差点看花人的眼。
林逸来不及和老头告别,因为他已经看到不远处有几个书摊开张了,十来个书虫和书痴早已围拢过去,虎视眈眈。
另外不远处也有七八个经验丰富的淘书客正往那几个书摊处赶去。
林逸为什么知道他们是淘书客,按照一位相声大师的话说,“就算你洒了香水,我也能闻出你身上人渣的味道”,同样的,作为玩书的四品藏家,林逸一眼就能看出他们是淘书中的高手。
回过头来说,买旧书的人简单可以分成三类,书虫,书痴,和淘书客。
书虫,喜欢买书看书,搜集书,但不怎么懂书,经常手头紧张,袋子里没铜。你往旧书市场转悠一圈,大部分书虫都是脸色苍白,围在书摊前蹭书看,偶尔看到便宜的,就掏出块儿八角买两本。
书痴则是爱书如命,略知道一些版本学,还有珍本书的市场价格,就算袋子里没钱,要是遇到自己喜欢的书籍,那非想死不可,千方百计砸锅卖铁也要买到手,这才称心如意,这才能睡好觉。
至于那些淘书客,大部分都是淘书出来的高手,什么版本学,新旧书的市场价格,比谁都清楚,他们淘书的目的很纯粹,要么收藏,要么转手倒卖,再以藏养藏,不断壮大自己的藏品质量和数量。
林逸以前逛地摊的时候,也遇到过这样的淘书客,不过都不是很多,哪像这里,一下子就冒出来七八个;看起来这里的旧书市场,真的是高手如云,就不知那些摆地摊卖旧书的老板们,是否也是高手中的高手?打眼和捡漏,到底哪个更厉害---?!(未完待续。)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全中国最富有历史气息的收藏之都,林逸觉得这里藏龙卧虎,一定能帮助自己得到更多的历练。
既然来了金陵,那么就必然要逛一逛夫子庙。对于外地人来说,夫子庙就等于是金陵古玩市场的坐标,代表着那一段永远抹不去的历史。
离开李铁嘴的算命摊,林逸径直朝前面走去。大中午,也没什么人,整个夫子庙反而格外清静,林逸从挎包里取出一瓶水,见不远处有摆地摊的,就走了过去,可惜不是买卖旧书的,而是一些乱七八糟的老物件,像什么老式手表,主席像章,以及褪了色的翡翠戒指,金石印章之类的东西。
那个摊主是个五十来岁的瘦老头,见林逸蹲下看着自己的杂货摊,就瞅瞅林逸手中的矿泉水,吧嗒几下干裂的嘴唇说:“能让我喝一口吗?”
林逸笑笑,就把水递了过去。
那瘦老头明显渴的厉害,拿了水咕嘟嘟,一口气就喝了一大半,这才舒服地打了个嗝,见林逸看着他,又不好意思把喝了一半水还回去,就说:“小伙子,你看看这摊上有你喜欢的没有,相中我给你打半价。”
林逸就说:“甭客气,我包里还有水---您是这里的本地人吗,对这夫子庙熟悉不?”
瘦老头一听这话,就来了精神,说:“小伙子好眼力,一眼就看出我是本地人,老汉我在这里摆摊都快二十年了,算起来,也是这古玩区的元老之一。”接下来瘦老头就嘴巴滔滔不绝地说开了。
“说起来现在的夫子庙都是重建的,和我小时候印象中的不一样。老汉我记得清楚,小时候我就爱往这里跑,50年代,看江湖艺人的舞枪弄棒,看魔术师的五彩戏法、听大鼓书、相声,看皮影戏,甚至还有蔡少武飞车走壁表演。
60年代,爱逛夫子庙书市,淘一点廉价的书。我记得清楚,自己使用的第一部字典就是在夫子庙旧书摊上淘来的,1角2分钱!
70年代是夫子庙最萧条的时期,很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消失了,那时夫子庙核心地段也是冷冷清清的。最后改成了永安商场和菜市场,搞得整个地方不伦不类。
80年代是夫子庙复兴的开始,从1984年开始,有关部门把改造夫子庙提到日程。首先,解决近半个世纪‘夫子庙无庙’的大问题。外地游客来夫子庙游览常常是一脸茫然,既不见夫子,又不见庙了,竟然是一个熙熙攘攘的大市场。说起来,就连老汉我这老南京也不知道孔庙的具体位置。1937年南京沦陷前的日机轰炸,沦陷后日军报复性放火焚烧,让夫子庙一带化为灰烬。日本人对夫子庙的刻骨仇恨,也许是因为国民政府在这里刚刚举办过‘战利品展览会’,那是让‘皇军’很丢脸的事,于是就一把火给烧了。
从1984年以后的10多年,政府投资20多亿元,复建古建筑群30多万平方米。清一色‘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徽派建筑让夫子庙焕然一新、蔚为壮观,甚至店面的幌子都飘荡着古风。这与老汉已经模糊的、虚妄的意境相去甚远。不过对于我们这些摆地摊的来说却是个好地段,你别看我这地摊生意小,卖的杂,一天到晚可不少挣钱,我的两个儿子从上学到结婚,都是我摆地摊供出来的……”
听老汉说得这么仔细,林逸不禁莞尔,就道:“可我见摆摊的人不多呀,逛了大半天,才见你这一个摊子。”
老汉就笑了,“这你就是外行了,我们这些摆摊的,不像其他地方,大中午都喜欢收了摊子去补个觉,舒舒服服下午再开张……怎么说来着,钱这玩意永远都挣不完,自己的身体最重要,养生秘诀也说了,‘子午觉很重要,阎王小鬼捉不到’。”
林逸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自己逛半天,没见几个摆摊的,原来人家全都收摊睡觉去了,自己大中午跑来还真是够衰的。
“小伙子,我看你文文气气,是来这里旅游,还是上学?”瘦老头忽然问道。
林逸莞尔,就说:“随便逛逛,买几本书。”
“买书?买旧书么?现在喜欢旧书的年轻人不多咯。来这夫子庙淘书的不是四五十岁的老头子,就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偶尔来一俩大学生,也只是光看不买。”
“这是为何?”林逸奇道。
“为何?书贵呗!”瘦老汉撇撇嘴,“我就弄不明白了,原本论斤称的旧书什么时候变得那么值钱,记得清楚,以前我可是在这里掏几毛钱就能买一套品相很好的小人书,像《铁道游击队》呀,《西游记》呀,还有什么《水浒传》,现在你没个大几百甚至上千根本就买不来。还有啊,原先那些民国书和线装书更不值钱,繁体字,不好认,人们就不屑去买它,有的甚至白给也不要,现在呢,就昨天一个摊子上的什么民国新文学,十来本就卖了上万块!奶奶的,比我们这些卖杂项的赚得还多……要是长有前后眼,知道这玩意现在这么值钱,老汉我就统统买了堆回家,捂到现在,那可就发达了---”
听瘦老头说得有意思,林逸就笑笑说:“是啊,可惜人都没长前后眼,要是能预知这些事儿,就把那猴票,袁大头什么的也都藏了,搁到现在全都翻倍……”嘴里这么说着,林逸却从老头话中听出两个重要消息,第一,这里的好书很多,第二,这里的好书很贵。看来金陵不愧是读书人汇聚的地方,只是想要“捡漏”估计有些困难。
林逸不知不觉和瘦老头唠了半天嗑。这瘦老头虽然是个摆地摊的,却见多识广,常年在外又走南闯北,什么趣闻趣事,名人轶事,张嘴就来,说什么傅抱石,周琪,都喜欢逛夫子庙,自己还见到过他们。尤其六十年代的时候,自己还卖给傅抱石一幅字画,好像是清朝那个郑板桥画的,那老头砍价很厉害,愣是从十块钱砍到三块二。现在想想亏大了,那幅字画要是放到现在至少值个上百万……老头摇头叹息,说自己可能就是这摆地摊做买卖的命,没那个福分。
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大概就是个意思,反正林逸从老头嘴里学到了很多东西,知道了金陵
陵的人文掌故,知道了这夫子庙的前世今生,更知道了一个摆摊小贩辉煌的过去,和落寞的现在。
就在林逸无限遐思的时候,瘦老头忽然提醒他道:“小伙子,你不是说要买旧书么?那就快些过去吧。”
“怎么了?”林逸回头一看,不知何时周围已经开始摆摊了。一眨眼的功夫,顺着这孔庙一溜圈,竟然全都占了满满的摊位,卖什么的都有,放眼看去,仿古家具,文房四宝、古籍字画、旧书刊、玛瑙玉翠、陶瓷、中外钱币、竹木骨雕、皮影脸谱、佛教信物、民族服装服饰、文-革遗物等,密密麻麻,琳琅满目,差点看花人的眼。
林逸来不及和老头告别,因为他已经看到不远处有几个书摊开张了,十来个书虫和书痴早已围拢过去,虎视眈眈。
另外不远处也有七八个经验丰富的淘书客正往那几个书摊处赶去。
林逸为什么知道他们是淘书客,按照一位相声大师的话说,“就算你洒了香水,我也能闻出你身上人渣的味道”,同样的,作为玩书的四品藏家,林逸一眼就能看出他们是淘书中的高手。
回过头来说,买旧书的人简单可以分成三类,书虫,书痴,和淘书客。
书虫,喜欢买书看书,搜集书,但不怎么懂书,经常手头紧张,袋子里没铜。你往旧书市场转悠一圈,大部分书虫都是脸色苍白,围在书摊前蹭书看,偶尔看到便宜的,就掏出块儿八角买两本。
书痴则是爱书如命,略知道一些版本学,还有珍本书的市场价格,就算袋子里没钱,要是遇到自己喜欢的书籍,那非想死不可,千方百计砸锅卖铁也要买到手,这才称心如意,这才能睡好觉。
至于那些淘书客,大部分都是淘书出来的高手,什么版本学,新旧书的市场价格,比谁都清楚,他们淘书的目的很纯粹,要么收藏,要么转手倒卖,再以藏养藏,不断壮大自己的藏品质量和数量。
林逸以前逛地摊的时候,也遇到过这样的淘书客,不过都不是很多,哪像这里,一下子就冒出来七八个;看起来这里的旧书市场,真的是高手如云,就不知那些摆地摊卖旧书的老板们,是否也是高手中的高手?打眼和捡漏,到底哪个更厉害---?!(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旧书大亨》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旧书大亨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