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两千三百零六章三朝老臣
目录:宋缔| 作者:我欲乘风归| 类别:历史军事
东京城的一切对于仁青东来说都是新奇的,许多东西别说是看过,便是听都没听说过,高高的龙门吊是他第一次见到的东西,不光有龙门吊,还有塔吊。
据说这东西在大宋也是出现不久的,仰着脑袋看了一会,仁青东就被这看似紧密实则有些简单的东西给“迷住”了。
其实就是一个大铁架子,利用齿轮和转轴的法子旋转,再配上绳索绞盘,如此便能伸出长臂吊起泥沙。
只不过仁青东的想法太过“一家之言”,这高高的塔吊并非如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尤其是当他看到工匠在断臂的一端添加石板之后便有些不明所以。
赵祯同样在看这个塔吊,和后世比起来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操作的和动力方式,和后世塔吊上的操作人员不同,这时的人不是在顶端操作,而是站在地面上操作的,有人站在高处喊着不同的号子指挥下面的人用绞盘和绳索操作塔吊,虽然和后世的塔吊相比不太方便,但已经是这个时代最简单省力的法子了。
之所以众人都在看这塔吊,乃是因为南熏门内在修建一座望楼,东京城中有许多望楼,但随着东京城的规模扩大,商贸繁华,原本的望楼已经不够用了。
望楼原本是作为警戒只用的存在,但在东京城中却是做防火之用,城中望楼林立,每个望楼下都配备“潜火铺子”,一旦有警以望楼传讯,最近的潜火铺子就会赶往灭火。
随着砖石技术和水泥逐渐在建筑上运用,东京城的潜火铺子已经闲暇许多,但随着商贾的增加和货物往来的频繁,易燃易爆常有发生。
因为大宋的买卖和货物的出现,东京城的储备快速增加,一些商贾为了省钱,直接把大宗的货物堆积在自家商号的院子里,而不愿花费钱财租赁官府筹建的仓库。
东京城中几乎什么样的货物都有,一旦燃烧起来,火势滔天难以扑灭,而东京城中本就街道狭窄,再加上侵占街道的情况严重。
潜火铺子的差役往往是带着“水龙”“唧筒”等物看着前方着火也过不去,最后火势大涨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火把铺面烧没。
东京城这几年的火灾甚多,损失极大,便是朝廷中枢也大为震动,身为宰执的范仲淹亲自下文开封府,要求开封府对东京增强城中的防火手段,并且把东京城的火灾纳入到开封府所有人员的年终勘磨中去。
这下东京城的火患便不单单是开封府知府事薛奎一个人的事情了,关乎所有官员的勘磨,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薛奎作为开封府知府事,对东京城来说他就是一方大员,开封府知府事换了很多人,但没有一个有薛奎在位时间长的。
而且薛奎在这个职位其间也是赵祯迁都之后,一直是薛奎作为龙图阁制侍,知开封府事,赵祯特意把他头上的“权”字给去掉,以方便他对东京城的管理,除了皇宫之外,其他地方都是他的事情。
对于赵祯离京南巡薛奎也是刚刚知道的,他得知的方式有些不同,是从城中差役那里收到的消息,居然有人开了宫门,而且是一般不会开启的拱辰门。
这拱辰门是东京城皇宫的北门,紧邻皇宫后苑,从拱辰门进入皇宫,只需百步便是后苑的临华门。
入了后苑便不得了,可以抵达坤宁殿,福宁殿,垂拱殿!
薛奎已经不敢再想下去,但很快他便明白一个道理,这些人能够从拱辰门进入皇宫,且禁军没有阻拦,那这些人的来历便不同寻常。
整个东京城除了皇宫之外,别的地方几乎都是开封府的管辖范围,唯独皇宫属于东京皇城司管辖,东京城的皇城司和神都城的皇城司其实就是一个衙门。
想到这里薛奎便不急不缓,很有可能是神都城来人,派人去拱辰门询问禁军之后,得到的答案却是“瞧见了三才大官”!
原本平静下来的薛奎猛然一惊,三才是什么人他比谁都清楚,这是跟随在官家身边多年的内侍,是入内内侍省的都都知。
既然三才出现在了东京城的皇宫,唯一的解释便是官家来了!
薛奎不敢怠慢,立刻带人去了左掖门恭候,若是官家到了东京城必定不会走宣德门出宫,宣德门是东京城皇宫的正门,自从迁都之后宣德门便落下了千斤闸。
官家又是个低调内敛的性子,既然从神都到了东京都不想让人知晓,那必然不会从宣德门出来。
左右掖门是偏门,但以左位尊,官家出宫必定会走左掖门出宫。
最重要的是,在左掖门设有待漏院,自己身为知开封府事,又是龙图阁制侍可进待漏院通报。
如同薛奎料想的一样,拿着腰牌的他顺利进入待漏院,而接待的老内侍前往宫中通报,瞧见老内侍通报,他便知道官家已经到了东京城。
东京城皇宫中都是老内侍,因为迁都的关系,东京城的皇宫没有多少要做的事情,内侍在这里只需要做好洒扫即可,所以但凡是宫中年纪大的内侍都会被调遣到东京城的皇宫执役。
其实就是赵祯在给内侍养老,东京城皇宫的内侍和神都城皇宫的内侍享受一样的待遇,衣料,饭食,俸禄没有任何差别。
若是在宫外有家事的,可以一次领取赏钱出宫享福,若是没有家眷的,可在东京城的皇宫中颐养天年,由天家养老,算是有始有终。
大宋宫中的内侍数量越来越少,宫女数量稍有增加,毕竟现在大宋的日子好过了,谁家也不愿把孩子送到宫中做宦官。
且赵祯下旨,不允许自阉的人进入皇宫,如此便断绝了一些人想要通过内侍这条路升官发财的“美梦”。
“官家,开封府知府事薛奎求见。”
“薛奎来了?正好,待会朕出宫让他陪同,说说开封府的近况,让尚食局煮一碗羊汤送去待漏院。”
三才点头离开,官家赏赐待漏院羊汤,这原本是东京城早朝的规矩,也是对老臣的尊重。
薛奎已经六十多岁,是三朝老臣,官家赏赐他羊汤也是应该。
据说这东西在大宋也是出现不久的,仰着脑袋看了一会,仁青东就被这看似紧密实则有些简单的东西给“迷住”了。
其实就是一个大铁架子,利用齿轮和转轴的法子旋转,再配上绳索绞盘,如此便能伸出长臂吊起泥沙。
只不过仁青东的想法太过“一家之言”,这高高的塔吊并非如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尤其是当他看到工匠在断臂的一端添加石板之后便有些不明所以。
赵祯同样在看这个塔吊,和后世比起来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操作的和动力方式,和后世塔吊上的操作人员不同,这时的人不是在顶端操作,而是站在地面上操作的,有人站在高处喊着不同的号子指挥下面的人用绞盘和绳索操作塔吊,虽然和后世的塔吊相比不太方便,但已经是这个时代最简单省力的法子了。
之所以众人都在看这塔吊,乃是因为南熏门内在修建一座望楼,东京城中有许多望楼,但随着东京城的规模扩大,商贸繁华,原本的望楼已经不够用了。
望楼原本是作为警戒只用的存在,但在东京城中却是做防火之用,城中望楼林立,每个望楼下都配备“潜火铺子”,一旦有警以望楼传讯,最近的潜火铺子就会赶往灭火。
随着砖石技术和水泥逐渐在建筑上运用,东京城的潜火铺子已经闲暇许多,但随着商贾的增加和货物往来的频繁,易燃易爆常有发生。
因为大宋的买卖和货物的出现,东京城的储备快速增加,一些商贾为了省钱,直接把大宗的货物堆积在自家商号的院子里,而不愿花费钱财租赁官府筹建的仓库。
东京城中几乎什么样的货物都有,一旦燃烧起来,火势滔天难以扑灭,而东京城中本就街道狭窄,再加上侵占街道的情况严重。
潜火铺子的差役往往是带着“水龙”“唧筒”等物看着前方着火也过不去,最后火势大涨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火把铺面烧没。
东京城这几年的火灾甚多,损失极大,便是朝廷中枢也大为震动,身为宰执的范仲淹亲自下文开封府,要求开封府对东京增强城中的防火手段,并且把东京城的火灾纳入到开封府所有人员的年终勘磨中去。
这下东京城的火患便不单单是开封府知府事薛奎一个人的事情了,关乎所有官员的勘磨,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薛奎作为开封府知府事,对东京城来说他就是一方大员,开封府知府事换了很多人,但没有一个有薛奎在位时间长的。
而且薛奎在这个职位其间也是赵祯迁都之后,一直是薛奎作为龙图阁制侍,知开封府事,赵祯特意把他头上的“权”字给去掉,以方便他对东京城的管理,除了皇宫之外,其他地方都是他的事情。
对于赵祯离京南巡薛奎也是刚刚知道的,他得知的方式有些不同,是从城中差役那里收到的消息,居然有人开了宫门,而且是一般不会开启的拱辰门。
这拱辰门是东京城皇宫的北门,紧邻皇宫后苑,从拱辰门进入皇宫,只需百步便是后苑的临华门。
入了后苑便不得了,可以抵达坤宁殿,福宁殿,垂拱殿!
薛奎已经不敢再想下去,但很快他便明白一个道理,这些人能够从拱辰门进入皇宫,且禁军没有阻拦,那这些人的来历便不同寻常。
整个东京城除了皇宫之外,别的地方几乎都是开封府的管辖范围,唯独皇宫属于东京皇城司管辖,东京城的皇城司和神都城的皇城司其实就是一个衙门。
想到这里薛奎便不急不缓,很有可能是神都城来人,派人去拱辰门询问禁军之后,得到的答案却是“瞧见了三才大官”!
原本平静下来的薛奎猛然一惊,三才是什么人他比谁都清楚,这是跟随在官家身边多年的内侍,是入内内侍省的都都知。
既然三才出现在了东京城的皇宫,唯一的解释便是官家来了!
薛奎不敢怠慢,立刻带人去了左掖门恭候,若是官家到了东京城必定不会走宣德门出宫,宣德门是东京城皇宫的正门,自从迁都之后宣德门便落下了千斤闸。
官家又是个低调内敛的性子,既然从神都到了东京都不想让人知晓,那必然不会从宣德门出来。
左右掖门是偏门,但以左位尊,官家出宫必定会走左掖门出宫。
最重要的是,在左掖门设有待漏院,自己身为知开封府事,又是龙图阁制侍可进待漏院通报。
如同薛奎料想的一样,拿着腰牌的他顺利进入待漏院,而接待的老内侍前往宫中通报,瞧见老内侍通报,他便知道官家已经到了东京城。
东京城皇宫中都是老内侍,因为迁都的关系,东京城的皇宫没有多少要做的事情,内侍在这里只需要做好洒扫即可,所以但凡是宫中年纪大的内侍都会被调遣到东京城的皇宫执役。
其实就是赵祯在给内侍养老,东京城皇宫的内侍和神都城皇宫的内侍享受一样的待遇,衣料,饭食,俸禄没有任何差别。
若是在宫外有家事的,可以一次领取赏钱出宫享福,若是没有家眷的,可在东京城的皇宫中颐养天年,由天家养老,算是有始有终。
大宋宫中的内侍数量越来越少,宫女数量稍有增加,毕竟现在大宋的日子好过了,谁家也不愿把孩子送到宫中做宦官。
且赵祯下旨,不允许自阉的人进入皇宫,如此便断绝了一些人想要通过内侍这条路升官发财的“美梦”。
“官家,开封府知府事薛奎求见。”
“薛奎来了?正好,待会朕出宫让他陪同,说说开封府的近况,让尚食局煮一碗羊汤送去待漏院。”
三才点头离开,官家赏赐待漏院羊汤,这原本是东京城早朝的规矩,也是对老臣的尊重。
薛奎已经六十多岁,是三朝老臣,官家赏赐他羊汤也是应该。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宋缔》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宋缔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