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 一只核桃
目录:大明春色| 作者:西风紧| 类别:历史军事
八月十二日下午,平乐府的山间依旧吹着西北风,太阳在云层里时隐时现。
位于西边丘陵地带的大片吴高军的人马,正在缓慢地后撤。两军从昨天就进入了对峙状态,却只在汉王军前卫那边、发生了一阵规模不大的激战;而眼下敌军主力又开始后退了。
朱高煦身边的几个部将,立刻争先恐后地请命追击敌军!
但朱高煦毫不犹豫地摇了摇头,说道:“这次的景况,与之前追击薛禄军的形势相比,截然不同。此地的地形起伏不定,不利于大军展开快速推进;吴高也没有把大军主力聚集到一块儿。况敌军未经失败,士气战力未损,若是咱们急着追击,必定会遭敌军主力反击。”
吴高军的兵力,人数远远超过朱高煦的人马;汉王军下山便会失去地利,大战的胜算并不大。
而敌军这种有序缓慢的撤退,朱高煦若以部分兵力追击是没有效果的。
吴高在反击时,极可能凭借优势兵力进行迂回包抄;到那时候汉王军只好去援救前锋,战役规模便会不断扩大,最后演变成决战!
朱高煦无法控制近六万人大军的所有事,他只能观察到大概的情况。可是迄今为止,他尚未看到任何能占便宜的因素;整个战役也缺少一种让他产生信心的诱因。
如同攻陷成都城那次,蜀王府的护卫大将万权,便是让朱高煦产生信心的诱因;他至少看到了获胜的可能性……
视线内大片敌军正在缓缓远离,汉王军各部仍按兵不动,大伙儿便渐渐有点松懈了。周围的武将们议论纷纷,四下里说话的“嗡嗡嗡”响声也愈发明显。
朱高煦头上的铁帽帽檐往下压着,以遮挡从云层里出来的刺眼阳光。他坐在马背上没再吭声,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
他先想到的,是乐川水上正在架设的那道浮桥。
要在半天时间之内、劝服陈知府拒绝架桥,朱高煦一时间却找不到行之有效的法子。因为那个知府派人来致歉,显然还没到投降的程度,否则为何连印信也没有?陈知府只是担心官军大军会撤走,所以才临时想留条后路而已。
即便知府陈用晟投降了汉王军,吴高还是有办法西渡乐川水。那条河太窄了,渡口所在的水面更窄,实在不是能阻挡大军的屏障,渡河无非是时间问题……
平乐府城北的乐川水渡口,由几段很窄的水面组成。只要有足够的船和木板,架桥很快。
朱高煦估摸着,如果陈用晟不敢在官军大军的监视下违抗军令,那浮桥在今天之内就能架好。吴高军便很可能连夜西渡乐川水。
若欲趁机攻打吴高,汉王军只能夜袭。大规模夜袭无疑相当冒险,何况是对付吴高这种人。
以朱高煦与吴高多次交手的经验,觉得此人有时候会怠误战机,但从没有出现过大的疏忽和纰漏。如今两军近在咫尺,吴高必定会想尽办法防备的。
一时间,朱高煦有种无从下口的感觉,就像啃一只核桃。不过还是因为他的兵力太少了,否则眼前就可以趁势追击,径直在西边那片丘陵地上决出胜负。
朱高煦忽然开口道:“还得用水泡一泡,才有办法下口。”
诸将停止了议论,纷纷侧目疑惑不解地望着他。
朱高煦回顾左右道:“要想办法先削弱吴高军,然后才能击破。”他稍微停顿了一下,终于下定决心道,“传令各部,就地在山上扎营。今日大伙儿歇了,以好养精蓄锐!”
因为朱高煦亲自带兵打仗,几乎还没败过,所以军令很少被人质疑。众将纷纷应允。
朱高煦的目光投向赵平,说道:“赵副将军麾下的人马在北坡;此后大军将向北行军,你的人马便是前锋了。你带着前锋和辎重队从山上往北边下去、再往西走,那里还有一处乐川水的窄水处;你们在那地方架舟桥,明晨五更之前,务必架好!”
赵平抱拳道:“末将得令!”
朱高煦想了一会儿,又回顾左右说道:“广西各地官府,之前都奉了伪帝的诏命;那吴高的军需补给、必定主要依靠各府县城池。上午平乐城的陈知府派人来,透露了给吴高准备军粮的消息,于是我猜测敌军可能有点缺粮了。
往北走是阳朔县城,吴高应该是想先到阳朔县城,不仅能得到一些军需补给,还能依靠隘口反击追兵。
所以咱们要作势抢先抵达阳朔县!吴高心里有数,只要咱们先一步占据县城,便能切断敌军的一次中途补给,并占据有利地势、凭借城池对吴高大军的侧后翼进行袭扰攻击。
而我军目前的位置,离阳朔县稍近;吴高若发现咱们的行军目标,只能加速行军。加上今晚他们极可能趁夜渡河,敌军将士连夜劳累疲惫,若再强行行军,体力士气都会受到很大削弱。”
众人听罢,纷纷拜服。
原先朱高煦判断,吴高想先去贺县,利用盛庸部赶来的时间差、摆脱被合击的困境。朱高煦据此制定了一套应对的策略。
然而战场随时在变化。今天吴高果断而迅速地放弃了第一次会战,并临时改变了路线、欲调头回桂林府方向。这些情况,朱高煦事先都不能预料、至少难以确定。
此时朱高煦也只能改变计划。
他的新方略有点仓促。整个下午,当各营将士开始修整时,他还在陆续完善部署。
朱高煦首先写了两封信,派人送去平乐府西面的陈贞部大营。一封是转交给盛庸的军报,知会前方的具体军情。一封是给陈贞的命令,叫陈贞部一万余众抵达平乐府之后,立刻进|逼府城,迫降已经意志动摇的知府陈用晟等人。
接着他又下令长史府右长史、兼领守御府事侯海,从北司将士中挑选出一个不怕死的使者,再次去平乐府城。使者将提出汉王军的要求:命令陈用晟拖延交付敌军的三千石米。
朱高煦原先想索取那三千石军粮,但考虑到施行的难度,临时决定作出妥协。
毕竟陈用晟只拖延时间的话,要简单得多,他可以找一百个不能按期运输的理由;但若陈用晟把军粮送给汉王军,便相当于立刻投降了。
……天色渐渐暗淡,除了轮流当值的将士,许多士卒早早就睡了。大伙儿连续多日行军,大多人都十分疲惫,人们在山上的几个小水塘里打水造饭,吃了饭就躺进草棚或帐篷睡觉。
朱高煦的中军行辕设在北坡。这里有个小山村,只有几座院子组成,都是一个宗族的人;壮汉、年轻小娘和媳妇都跑了,只剩下老弱妇孺。亲兵队征用了大部分房屋,留下一座院子,让剩下的所有百姓暂住。
朱高煦坐在一间瓦屋里,忙到了现在。时不时有斥候将士进来谈话,没有接待将士的时候,他便看着地图琢磨事情。
作为亲王,朱高煦身体上的疲劳程度比军中士卒要小;他行军骑马省力,夜宿多半是在民房里。途中的房子多比较破旧,却也比住帐篷要舒坦。不过他必定是最费心的一个人。
就在这时,门外的声音道:“王爷,赵副将军求见。”
“进来说话。”朱高煦道。
精瘦个高的赵平走进来,行礼罢,他开口道:“依王爷军令,末将前锋军已于下午抵达乐川水岸,今夜待调到上游的船只抵达,即可架舟桥;明日五更之前,必能修好。”
朱高煦点了点头,“咱们昨天渡河的地方,吴高也设法把桥修好了,估计敌军真的会在今夜渡河。我也正要派人去给赵将军送信,你既然来了,我便还有一件事告知。”
他说罢招了一下手,赵平便走到了桌子前面。
朱高煦指着一张图道:“照渡河的地点来看,吴高军不会与我军走同一条路。
看这里,阳朔县城在漓江西岸,而敌我两军都位于漓江东岸;所以我判断,吴高军渡过乐川水之后,还会横渡漓江,然后沿官道直趋阳朔县城。
咱们的大军则走北面的道路,距离更近。阳朔县以东十余里地有一处渡口,赵将军前锋先行,派人到此处搭建舟桥;好让吴高认定,咱们要横渡漓江、取阳朔县。如此更能给吴高以压迫感,逼他加快行军速度!”
赵平抱拳道:“末将得令!”
就在这时,忽然“啪”地一声撞击声,朱高煦抬头看去,门口的木门被一阵大风刮得撞到了墙壁上。劲道十足的凉风袭来,他隐隐感觉身上有点冷了。
“今天上午有土人禀报,最近两天天气有变,可能会下雨降温,赵将军的人马也要准备防寒。”朱高煦随口叮嘱道。
赵平应了一声,抱拳道:“末将告辞,这便赶回营中。”
朱高煦想到赵平这回变成了前锋,至少好几天见不着面了。他便从椅子上站起来,亲自送赵平出门,又吩咐侍卫送几顶斗笠。
果不其然,天下渐渐飘起了冰冷的雨点,在灯光中那些水珠隐隐在夜色中闪动,天地间也“沙沙沙……”地响起了声音。
朱高煦望着赵平的身影从雨点中消失,犹自站在那里寻思了一会儿。
位于西边丘陵地带的大片吴高军的人马,正在缓慢地后撤。两军从昨天就进入了对峙状态,却只在汉王军前卫那边、发生了一阵规模不大的激战;而眼下敌军主力又开始后退了。
朱高煦身边的几个部将,立刻争先恐后地请命追击敌军!
但朱高煦毫不犹豫地摇了摇头,说道:“这次的景况,与之前追击薛禄军的形势相比,截然不同。此地的地形起伏不定,不利于大军展开快速推进;吴高也没有把大军主力聚集到一块儿。况敌军未经失败,士气战力未损,若是咱们急着追击,必定会遭敌军主力反击。”
吴高军的兵力,人数远远超过朱高煦的人马;汉王军下山便会失去地利,大战的胜算并不大。
而敌军这种有序缓慢的撤退,朱高煦若以部分兵力追击是没有效果的。
吴高在反击时,极可能凭借优势兵力进行迂回包抄;到那时候汉王军只好去援救前锋,战役规模便会不断扩大,最后演变成决战!
朱高煦无法控制近六万人大军的所有事,他只能观察到大概的情况。可是迄今为止,他尚未看到任何能占便宜的因素;整个战役也缺少一种让他产生信心的诱因。
如同攻陷成都城那次,蜀王府的护卫大将万权,便是让朱高煦产生信心的诱因;他至少看到了获胜的可能性……
视线内大片敌军正在缓缓远离,汉王军各部仍按兵不动,大伙儿便渐渐有点松懈了。周围的武将们议论纷纷,四下里说话的“嗡嗡嗡”响声也愈发明显。
朱高煦头上的铁帽帽檐往下压着,以遮挡从云层里出来的刺眼阳光。他坐在马背上没再吭声,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
他先想到的,是乐川水上正在架设的那道浮桥。
要在半天时间之内、劝服陈知府拒绝架桥,朱高煦一时间却找不到行之有效的法子。因为那个知府派人来致歉,显然还没到投降的程度,否则为何连印信也没有?陈知府只是担心官军大军会撤走,所以才临时想留条后路而已。
即便知府陈用晟投降了汉王军,吴高还是有办法西渡乐川水。那条河太窄了,渡口所在的水面更窄,实在不是能阻挡大军的屏障,渡河无非是时间问题……
平乐府城北的乐川水渡口,由几段很窄的水面组成。只要有足够的船和木板,架桥很快。
朱高煦估摸着,如果陈用晟不敢在官军大军的监视下违抗军令,那浮桥在今天之内就能架好。吴高军便很可能连夜西渡乐川水。
若欲趁机攻打吴高,汉王军只能夜袭。大规模夜袭无疑相当冒险,何况是对付吴高这种人。
以朱高煦与吴高多次交手的经验,觉得此人有时候会怠误战机,但从没有出现过大的疏忽和纰漏。如今两军近在咫尺,吴高必定会想尽办法防备的。
一时间,朱高煦有种无从下口的感觉,就像啃一只核桃。不过还是因为他的兵力太少了,否则眼前就可以趁势追击,径直在西边那片丘陵地上决出胜负。
朱高煦忽然开口道:“还得用水泡一泡,才有办法下口。”
诸将停止了议论,纷纷侧目疑惑不解地望着他。
朱高煦回顾左右道:“要想办法先削弱吴高军,然后才能击破。”他稍微停顿了一下,终于下定决心道,“传令各部,就地在山上扎营。今日大伙儿歇了,以好养精蓄锐!”
因为朱高煦亲自带兵打仗,几乎还没败过,所以军令很少被人质疑。众将纷纷应允。
朱高煦的目光投向赵平,说道:“赵副将军麾下的人马在北坡;此后大军将向北行军,你的人马便是前锋了。你带着前锋和辎重队从山上往北边下去、再往西走,那里还有一处乐川水的窄水处;你们在那地方架舟桥,明晨五更之前,务必架好!”
赵平抱拳道:“末将得令!”
朱高煦想了一会儿,又回顾左右说道:“广西各地官府,之前都奉了伪帝的诏命;那吴高的军需补给、必定主要依靠各府县城池。上午平乐城的陈知府派人来,透露了给吴高准备军粮的消息,于是我猜测敌军可能有点缺粮了。
往北走是阳朔县城,吴高应该是想先到阳朔县城,不仅能得到一些军需补给,还能依靠隘口反击追兵。
所以咱们要作势抢先抵达阳朔县!吴高心里有数,只要咱们先一步占据县城,便能切断敌军的一次中途补给,并占据有利地势、凭借城池对吴高大军的侧后翼进行袭扰攻击。
而我军目前的位置,离阳朔县稍近;吴高若发现咱们的行军目标,只能加速行军。加上今晚他们极可能趁夜渡河,敌军将士连夜劳累疲惫,若再强行行军,体力士气都会受到很大削弱。”
众人听罢,纷纷拜服。
原先朱高煦判断,吴高想先去贺县,利用盛庸部赶来的时间差、摆脱被合击的困境。朱高煦据此制定了一套应对的策略。
然而战场随时在变化。今天吴高果断而迅速地放弃了第一次会战,并临时改变了路线、欲调头回桂林府方向。这些情况,朱高煦事先都不能预料、至少难以确定。
此时朱高煦也只能改变计划。
他的新方略有点仓促。整个下午,当各营将士开始修整时,他还在陆续完善部署。
朱高煦首先写了两封信,派人送去平乐府西面的陈贞部大营。一封是转交给盛庸的军报,知会前方的具体军情。一封是给陈贞的命令,叫陈贞部一万余众抵达平乐府之后,立刻进|逼府城,迫降已经意志动摇的知府陈用晟等人。
接着他又下令长史府右长史、兼领守御府事侯海,从北司将士中挑选出一个不怕死的使者,再次去平乐府城。使者将提出汉王军的要求:命令陈用晟拖延交付敌军的三千石米。
朱高煦原先想索取那三千石军粮,但考虑到施行的难度,临时决定作出妥协。
毕竟陈用晟只拖延时间的话,要简单得多,他可以找一百个不能按期运输的理由;但若陈用晟把军粮送给汉王军,便相当于立刻投降了。
……天色渐渐暗淡,除了轮流当值的将士,许多士卒早早就睡了。大伙儿连续多日行军,大多人都十分疲惫,人们在山上的几个小水塘里打水造饭,吃了饭就躺进草棚或帐篷睡觉。
朱高煦的中军行辕设在北坡。这里有个小山村,只有几座院子组成,都是一个宗族的人;壮汉、年轻小娘和媳妇都跑了,只剩下老弱妇孺。亲兵队征用了大部分房屋,留下一座院子,让剩下的所有百姓暂住。
朱高煦坐在一间瓦屋里,忙到了现在。时不时有斥候将士进来谈话,没有接待将士的时候,他便看着地图琢磨事情。
作为亲王,朱高煦身体上的疲劳程度比军中士卒要小;他行军骑马省力,夜宿多半是在民房里。途中的房子多比较破旧,却也比住帐篷要舒坦。不过他必定是最费心的一个人。
就在这时,门外的声音道:“王爷,赵副将军求见。”
“进来说话。”朱高煦道。
精瘦个高的赵平走进来,行礼罢,他开口道:“依王爷军令,末将前锋军已于下午抵达乐川水岸,今夜待调到上游的船只抵达,即可架舟桥;明日五更之前,必能修好。”
朱高煦点了点头,“咱们昨天渡河的地方,吴高也设法把桥修好了,估计敌军真的会在今夜渡河。我也正要派人去给赵将军送信,你既然来了,我便还有一件事告知。”
他说罢招了一下手,赵平便走到了桌子前面。
朱高煦指着一张图道:“照渡河的地点来看,吴高军不会与我军走同一条路。
看这里,阳朔县城在漓江西岸,而敌我两军都位于漓江东岸;所以我判断,吴高军渡过乐川水之后,还会横渡漓江,然后沿官道直趋阳朔县城。
咱们的大军则走北面的道路,距离更近。阳朔县以东十余里地有一处渡口,赵将军前锋先行,派人到此处搭建舟桥;好让吴高认定,咱们要横渡漓江、取阳朔县。如此更能给吴高以压迫感,逼他加快行军速度!”
赵平抱拳道:“末将得令!”
就在这时,忽然“啪”地一声撞击声,朱高煦抬头看去,门口的木门被一阵大风刮得撞到了墙壁上。劲道十足的凉风袭来,他隐隐感觉身上有点冷了。
“今天上午有土人禀报,最近两天天气有变,可能会下雨降温,赵将军的人马也要准备防寒。”朱高煦随口叮嘱道。
赵平应了一声,抱拳道:“末将告辞,这便赶回营中。”
朱高煦想到赵平这回变成了前锋,至少好几天见不着面了。他便从椅子上站起来,亲自送赵平出门,又吩咐侍卫送几顶斗笠。
果不其然,天下渐渐飘起了冰冷的雨点,在灯光中那些水珠隐隐在夜色中闪动,天地间也“沙沙沙……”地响起了声音。
朱高煦望着赵平的身影从雨点中消失,犹自站在那里寻思了一会儿。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明春色》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明春色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