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3章:战国秦汉考古终于来了
目录:我在北大学考古| 作者:莫鞑| 类别:都市言情
(重复章节,大家不要订阅,还没写完。)
《考工记》别名《周礼&
猝不及防。
又是提问。
这种无处不在的考察学问的方式,确实北大诸位先生诸位喜欢的方式。
既然被提问了。
苏亦还能怎么办。
只能站起来呗。
“《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一般认为是周公旦所著,这点有待考证。因为东汉末年大儒郑玄做注,而使之一跃成为三礼之首,更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至于为什么提到周礼,前面宿先生其实已经给出答案,什么答案呢?”
“宿先生刚才说,三国至隋唐时期的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从南北对峙到南北统一两个阶段,这种阶段性的变化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体现,其焦点集中在如何通过对周礼古制的尊崇与模仿进行皇权的正朔建设。”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为何各个历史朝代都要对周礼古制的尊崇与模仿进行皇权的正朔建设呢?”
“那是因为其制度设计之指向,乃是社会转型的趋向。正因为这样,《周礼》的实际影响是在后来的皇权时代。举个简单的例子,从隋代开始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怎么来的?”
“其实六部就是仿照《周礼》六官而设置的;唐代将六部定名为吏、户、礼、兵、刑、工,作为中央官制的主体,为后世所遵循,一直沿用至清。因为《周礼》在汉代最初叫做《周官》,最早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后来被刘歆更名为《周礼》,刘歆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他还有另外一个别名叫刘秀,没有错,就是跟光武帝同名的刘秀,刘歆的具体情况我就不介绍。”
&l
。dquo;说回周礼,历朝修订典制,如唐《开元六典》、宋《开宝通礼》、明《大明集礼》等,也都以《周礼》为蓝本,斟酌损益而成。所以说《周礼》就是皇权时代的经典。通过研究《周礼》,我们就可以研究各个历史朝代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变化的源头,这也是考古追溯的一个源头之一。”
“至于《考工记》又出自于《周礼》还有另外一个别名《周礼&
所以这是作弊。
没啥好说的。
许婉韵笑了笑,没有在说什么,而是指了指台上。
此刻,宿先生转身,继续在黑板上写了一行话。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写完,宿先生放下粉笔,面向众人,“这句话就是出自于《考工记·匠人》篇,同学们知道这话是什么意思吗?”
这一次,不用想宿先生点名,众人都下意识望向苏亦。
这个下意识的动作,倒是把坐在苏亦旁边的许婉韵都整乐了。
就连苏亦都以为宿先生会把自己叫起来翻译这句话的时候,宿先生并没有抽起任何人,而是开始给众人讲解。
“建筑师营建都城时,城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九里,每面各大小三个城门(设立两个侧门)。城内有九纵九横的十八条大街道。街道宽度皆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七十二尺)。王宫的左边(东)是宗庙,右边(西)是社禝。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说着,又在黑板上,板书。
注:(1)经涂,不是指纵向的路。
一夫,是指一夫之地,夫是农夫,一个农夫有百步之地来耕种。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周代关于都城的一种理想化的规划。关于都
。城的总的形制和布局的这种设想,一直成为后世在都城建设中尊崇、模仿的蓝图,从而也成为后世中央政府进行政权正朔建设的最权威的依据。”
“有了这句话同学们,应该在脑海之中,有了一个关于古代城址一个具体的概念了吧?”
“长期以来,我们的考古学发掘、研究都注意对中心(权力)遗址的工作,而对一般性的平民的遗址注意不够。在城市考古中,都城遗址因为某些惯性成为所有城址中最受人们关注的,也是考古工作做得最为充分的对象。”
“那么同学们,知道在魏晋南北朝隋唐这几个历史朝代之中,有哪些著名的都城遗址已经被咱们发现,又有哪些城址还尚未发掘呢?”
这个问题,问一些本科生就有些为难大家了。
就连王讯这话连《考工记》作者都能说成是梁思成先生,还要期待他能够这个问题解答出来,几乎不可能。
魏晋到隋唐,历经十朝,期间,都城一变再变,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要了解清楚它们都城名称。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去研究哪个都城遗址被发掘哪个都城遗址尚未被发掘。
之前,宿先生提问,魏晋南北朝到底有多少个历史朝代,大家都说不出来,更不要说它们的都城了。
答不出来怎么办?
只能求助了。
那么求助谁?
苏亦肯定是首选。
所以,他们又一次下意识望向苏亦。
乐得许婉韵都小声问,“苏亦,这是啥情况?”
马世昌笑着解释,“估计是在其他先生的课堂,一有大家不知道的问题,就喜欢让苏亦来回答问题,所以大家都习惯望向他了。”
姚华山小声起哄,“苏亦,赶紧站起来回答问题,宿先生还等着呢。”
苏亦却站起来。
干啥呢。
自己又不是人工智能。
啥问题都要回答,啥问题都要懂。
多累。
然而,他的内心吐槽,宿先生显然并没有听到,又再一次把喊起来。
苏亦也算是无所遁形了。
人工智能就人工智能吧。
“曹魏都城是洛阳,洛阳是咱们考古重镇了,重要性无需赘述。关于洛阳,有一个汉魏洛阳故城,位于河南省洛阳郊区东15公里,是汉魏时期的都城遗址。1961年,国务院公布汉魏洛阳故城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好多朝代都以洛阳为都城。”
说着,苏亦就开始展开,“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相继定鼎的数百年里,汉魏洛阳故城有两次扩建:一是曹魏时修建洛阳官,并在大城西北隅修建了一座具有离宫性质的小城——金墉城;二是在北魏宣武帝时兴建外郭城并筑坊320。这两次建设尤其是后者,直接奠定了汉魏洛阳故城今天的规模: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据现代考古实测,当时的洛阳占地100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
“邺城、建康城、鄂城、汉魏洛阳城、隋大兴唐长安城、隋唐洛阳城等、已经做了比较充分的调查发掘,除了对城市总体布局的宏观认识之外,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还使我们对城市的宫殿、坊市、寺观、礼制性建筑以及居民的住宅等有了微观的了解,从而使我们对当时的城市有了立体的认识。”
“根据考古勘察、发掘资料,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我们对上述城市的平面布局做了复原,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考工记》所载城市制度在实际规划、营建中的演变轨则。这一点最后在隋大兴唐长安城的建造中得到集中的体现。”
不过,这些个朝代,在统治时期,都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宿先生的这个问题太大了。
一时半会,苏亦也没有办法讲完。
他也讲不完。
因为很多都城,他都是蒙圈的。
他前世又不学城市考古,能够扯出来一两个就不错了。
扯出来这么多,已经是临场超常发挥。
让苏亦心虚的是,他上面提到的很多古城遗址,在78年之前,到底有没有全部调查发掘,苏亦自己是不确定的。
。
《考工记》别名《周礼&
猝不及防。
又是提问。
这种无处不在的考察学问的方式,确实北大诸位先生诸位喜欢的方式。
既然被提问了。
苏亦还能怎么办。
只能站起来呗。
“《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一般认为是周公旦所著,这点有待考证。因为东汉末年大儒郑玄做注,而使之一跃成为三礼之首,更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至于为什么提到周礼,前面宿先生其实已经给出答案,什么答案呢?”
“宿先生刚才说,三国至隋唐时期的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从南北对峙到南北统一两个阶段,这种阶段性的变化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体现,其焦点集中在如何通过对周礼古制的尊崇与模仿进行皇权的正朔建设。”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为何各个历史朝代都要对周礼古制的尊崇与模仿进行皇权的正朔建设呢?”
“那是因为其制度设计之指向,乃是社会转型的趋向。正因为这样,《周礼》的实际影响是在后来的皇权时代。举个简单的例子,从隋代开始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怎么来的?”
“其实六部就是仿照《周礼》六官而设置的;唐代将六部定名为吏、户、礼、兵、刑、工,作为中央官制的主体,为后世所遵循,一直沿用至清。因为《周礼》在汉代最初叫做《周官》,最早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后来被刘歆更名为《周礼》,刘歆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他还有另外一个别名叫刘秀,没有错,就是跟光武帝同名的刘秀,刘歆的具体情况我就不介绍。”
&l
。dquo;说回周礼,历朝修订典制,如唐《开元六典》、宋《开宝通礼》、明《大明集礼》等,也都以《周礼》为蓝本,斟酌损益而成。所以说《周礼》就是皇权时代的经典。通过研究《周礼》,我们就可以研究各个历史朝代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变化的源头,这也是考古追溯的一个源头之一。”
“至于《考工记》又出自于《周礼》还有另外一个别名《周礼&
所以这是作弊。
没啥好说的。
许婉韵笑了笑,没有在说什么,而是指了指台上。
此刻,宿先生转身,继续在黑板上写了一行话。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写完,宿先生放下粉笔,面向众人,“这句话就是出自于《考工记·匠人》篇,同学们知道这话是什么意思吗?”
这一次,不用想宿先生点名,众人都下意识望向苏亦。
这个下意识的动作,倒是把坐在苏亦旁边的许婉韵都整乐了。
就连苏亦都以为宿先生会把自己叫起来翻译这句话的时候,宿先生并没有抽起任何人,而是开始给众人讲解。
“建筑师营建都城时,城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九里,每面各大小三个城门(设立两个侧门)。城内有九纵九横的十八条大街道。街道宽度皆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七十二尺)。王宫的左边(东)是宗庙,右边(西)是社禝。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说着,又在黑板上,板书。
注:(1)经涂,不是指纵向的路。
一夫,是指一夫之地,夫是农夫,一个农夫有百步之地来耕种。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周代关于都城的一种理想化的规划。关于都
。城的总的形制和布局的这种设想,一直成为后世在都城建设中尊崇、模仿的蓝图,从而也成为后世中央政府进行政权正朔建设的最权威的依据。”
“有了这句话同学们,应该在脑海之中,有了一个关于古代城址一个具体的概念了吧?”
“长期以来,我们的考古学发掘、研究都注意对中心(权力)遗址的工作,而对一般性的平民的遗址注意不够。在城市考古中,都城遗址因为某些惯性成为所有城址中最受人们关注的,也是考古工作做得最为充分的对象。”
“那么同学们,知道在魏晋南北朝隋唐这几个历史朝代之中,有哪些著名的都城遗址已经被咱们发现,又有哪些城址还尚未发掘呢?”
这个问题,问一些本科生就有些为难大家了。
就连王讯这话连《考工记》作者都能说成是梁思成先生,还要期待他能够这个问题解答出来,几乎不可能。
魏晋到隋唐,历经十朝,期间,都城一变再变,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要了解清楚它们都城名称。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去研究哪个都城遗址被发掘哪个都城遗址尚未被发掘。
之前,宿先生提问,魏晋南北朝到底有多少个历史朝代,大家都说不出来,更不要说它们的都城了。
答不出来怎么办?
只能求助了。
那么求助谁?
苏亦肯定是首选。
所以,他们又一次下意识望向苏亦。
乐得许婉韵都小声问,“苏亦,这是啥情况?”
马世昌笑着解释,“估计是在其他先生的课堂,一有大家不知道的问题,就喜欢让苏亦来回答问题,所以大家都习惯望向他了。”
姚华山小声起哄,“苏亦,赶紧站起来回答问题,宿先生还等着呢。”
苏亦却站起来。
干啥呢。
自己又不是人工智能。
啥问题都要回答,啥问题都要懂。
多累。
然而,他的内心吐槽,宿先生显然并没有听到,又再一次把喊起来。
苏亦也算是无所遁形了。
人工智能就人工智能吧。
“曹魏都城是洛阳,洛阳是咱们考古重镇了,重要性无需赘述。关于洛阳,有一个汉魏洛阳故城,位于河南省洛阳郊区东15公里,是汉魏时期的都城遗址。1961年,国务院公布汉魏洛阳故城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好多朝代都以洛阳为都城。”
说着,苏亦就开始展开,“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相继定鼎的数百年里,汉魏洛阳故城有两次扩建:一是曹魏时修建洛阳官,并在大城西北隅修建了一座具有离宫性质的小城——金墉城;二是在北魏宣武帝时兴建外郭城并筑坊320。这两次建设尤其是后者,直接奠定了汉魏洛阳故城今天的规模: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据现代考古实测,当时的洛阳占地100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
“邺城、建康城、鄂城、汉魏洛阳城、隋大兴唐长安城、隋唐洛阳城等、已经做了比较充分的调查发掘,除了对城市总体布局的宏观认识之外,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还使我们对城市的宫殿、坊市、寺观、礼制性建筑以及居民的住宅等有了微观的了解,从而使我们对当时的城市有了立体的认识。”
“根据考古勘察、发掘资料,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我们对上述城市的平面布局做了复原,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考工记》所载城市制度在实际规划、营建中的演变轨则。这一点最后在隋大兴唐长安城的建造中得到集中的体现。”
不过,这些个朝代,在统治时期,都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宿先生的这个问题太大了。
一时半会,苏亦也没有办法讲完。
他也讲不完。
因为很多都城,他都是蒙圈的。
他前世又不学城市考古,能够扯出来一两个就不错了。
扯出来这么多,已经是临场超常发挥。
让苏亦心虚的是,他上面提到的很多古城遗址,在78年之前,到底有没有全部调查发掘,苏亦自己是不确定的。
。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我在北大学考古》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我在北大学考古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