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我在北大学考古 正文 第144章:战国跟秦汉不分家

正文 第144章:战国跟秦汉不分家

目录:我在北大学考古| 作者:莫鞑| 类别:都市言情

    俞先生临时调整了他的课程。

    把苏亦这一天接下来的计划都给打乱了。

    但计划就是用来打乱的。

    人又不是机器,不可能一直都按照计划行事,在制定计划的时候,也给计划一个弹性的机会。

    如果按照自己的计划,苏亦可以不来上这节课。

    毕竟他又不是本科生,战国秦汉考古,上不上都无所谓。

    然而,不行。

    上周因为古建保护协会的事情已经跟俞先生打过照面,对方都明确跟他说,下周必须要过来上他的课。

    文史楼就那么大的地方,苏亦想赖都赖不掉。

    宿先生的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放在上午,俞先生的战国秦汉考古则放在下午,然而,这两门却都是在文史楼一楼的阶梯教室上的。

    都是历史考古相关课程。朝代有着承先启后的关系。

    如果是历史专业,不按照历史朝代顺序来上课,同学们接受起来,会很有难度,然而,这个方面在考古专业就弱化了很多。

    毕竟历史考古研究的东西,没有那么多的连贯性。

    在断代考古方面,专题性更强一些。

    要说啥联系都没有,不可能。

    因为断代考古研究的东西,都是有历史传承性的,比如城址考古,手工业考古,丧葬考古这些研究方向都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

    对于课程的安排,理想状态应该是吕遵锷先生先上完旧石器时代考古,接着再轮到严文明先生上新石器时代考古,然后才是邹先生上的商周考古,再然后就是俞先生上的战国秦汉考古,最后才是宿先生上的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

    按照历史朝代顺序来上断代考古,应该是最理想的状态。

    然而,这根本就不现实。

    这样的培养速度太慢了。

    要是按照这种情况,旧石器时代考古先上完,再轮到其他课程,要等大三大四才才能完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前面的部分早就忘得一干二净。

    此外,还不利于同学们的田野实习安排,因为大三同学们就实习了,却发现课程相关课程还没上过,多尴尬。不可能在考古工地一边翻书一边实习,好吧,实习也要经常翻书,但教过跟没教过去翻书,两者不能同日而语的。

    而且,这种交叉安排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同学们可以横向对比。

    充分了解各个历史朝代考古之间的关系,如果自学能力很强的,都可以自学,提前翻讲义去图书馆。

    而学校则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培训模式,如何学习,个人的因素占着非常大的成分。

    一开始,苏亦确实有些接受不了这个年代北大考古专业的课程安排。

    但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

    相比较之下,前世北大考古专业本科的课程就丰富太多了。

    除了公共课部分,还有专业基础课,还有专业核心课程,此外还有专业选修课程,甚至还有自主选修课程。

    选修课多到不知道怎么选的地步。

    有专业里面的课程,还有学部内部的课程。

    五花八门的课程。

    如果好奇拿着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本科生课表来观看,看着他们大学四年下来,哪些列着密密麻麻的课程,大部分人脸上都多了两个大写的羡慕。

    这个羡慕是真羡慕。

    因为课程太丰富了。

    在北大人文学部内的选修课程,随便选。文史哲,想选啥就选啥,都不需要跑去蹭课了。

    远远不是78年的北大考古专业可比拟的。

    学分制的实行以及选修课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自主学习动力。

    然而,这个年代的北大考古专业却做不到如此,没有那么多的老师来开课。

    再说,这个年代的学生难得有读书的机会,就算没有学分没有选修课,同学们该学习还是学习,甚至都在争分夺秒的学习。

    现在在课堂上,苏亦的学识还能够领先他们,那是因为他们刚刚入学,等再过一两年,这帮家伙就不会对苏亦如此信服了。

    当然,那也是一两年以后的事情,到时候,苏亦也在成长。

    真要PK,苏亦也相信自己完胜。堂堂穿越者都这么努力搞学术,还拼不过面位土著,还太丢人了。

    苏亦这段时间

    。天天跟着本科生上课。

    77-78级两个班的学生,都下意识把他当成本班中的一份子。

    苏亦每节课都按时来,弄到后面,大家都快忽略他研究生的事实。

    然而,苏亦终究不是本科生。

    他终究有一天,要结束这种学习阶段。

    可以说,把俞先生的战国秦汉考古上完,苏亦差不多就可以结束密集蹭课的行为。

    俞先生并不是最后一个开课的北大考古专业的师长,但苏亦之所以到最后才能来上对方的课。

    真不是苏亦故意的。

    完全就是巧合。

    他之前优先历史专业,天天跑到历史专业蹭课。有点类似于前世上的专业基础课。而回到北大这边需要上的就是专业核心课程了。

    俞先生的两节课放在下午第一第二节课。

    上完这两节课,下午至晚上的时间段,都是自己自由支配时间了。

    因为临时上课,苏亦借阅的相关资料还没有看完,中午吃完饭,也没有午休,而开始回宿舍拎着书包就往文史楼教室走。

    路上零零散散遇到一些历史系的学生,只要有人跟喊他小师兄的,苏亦一律点头回应,有时候还挥手打招呼,并不敷衍别人的好问。

    前世,他读高中的时候,他们校长经常在周一升旗仪式的时候吐槽学生见到学校的师长不打招呼,很冷漠,不讲文明礼貌。

    结果有好几次,苏亦遇到他们校长的时候,都很认真的停下来打招呼,结果,对方只是背着手,仰着头,然后用鼻子发出一个嗯的鼻音算作回应。

    一两次以后,苏亦也懒得理会这个大炮了。

    ......

    因为有这样的经历,苏亦从来对认真对待每一声陌生的问候。

    等他到了教室的时候,这边已经有不少的学生过来占座了。

    这个时代,争分夺秒的学生,不止他一人。

    大家刚要起身跟他打招呼,就苏亦给制止了,“嘘,还有同学在午休呢,不要打扰到大家。”

    在教室打招呼,点头就好,没有把必要大声说话。

    苏亦习惯性溜到后排。

    不是宿先生的课,苏亦不愿意坐前排吃灰。

    在宿先生的课堂上,坐前排确实经常吃灰,因为宿先生经常在黑板板书,写完就擦掉,前排粉笔粉尘经常漫天飞舞。

    这种有年代感的体验,在后世并不常有,毕竟大部分课堂都被PPT课件统治了。搞到最后同学们都懒得记笔记了。

    毕竟有课件就好。

    苏亦提前到教室,就是为了看书。

    也没有看太过复杂的书,都是之前翻过的老书,其中就有蒋若是先生主编的《洛阳烧沟汉墓》,之前苏亦就没少翻,还是许婉韵赠送给他的。

    这本书可以说是秦汉考古的典范了,它跟夏鼐先生主持编写的《长沙发掘报告》都属于战国秦汉考古最为重要的两部发掘报告,可以说是必读物。

    因为这个年代,关于战国秦汉考古的发掘报告,就这么一两本。

    相比较之下,《长沙发掘报告》的跨度就有点长了。1951年10月,考古研究所发掘队在长沙近郊陈家大山、伍家岭、识字岭、五里牌及徐家等处共发掘了战国至唐宋的墓葬一百六十余座,其中以战国到西汉的墓葬为多。

    从49年建国开始,到78年,国内正式发掘研究的战国秦汉历史时期的墓葬,并不多。

    资料就更少。

    其中《长沙发掘报告》《洛阳烧沟汉墓》这两本发掘报告最有代表性。

    想要研究这段时间的墓葬考古就要看这两本。

    除了发掘报告,还有重要的发掘遗址,比如汉长安城。

    如果说上面两个墓葬群是最有代表性的墓葬考古的话。

    汉长城遗址就是最有代表的遗址考古。

    此外,也有考古理论的成果。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苏秉琦编写的《战国秦汉考古》讲义。

    可以说以上这些成果。

    硬生生把新中国秦汉考古建立了起来。

    《洛阳烧沟汉墓》就不说了,更多集中在汉墓之中。

    暑假在粤博实习的时间段,苏亦没少翻。

    所以这一次,他主要翻《长沙发掘报告》,这书更开创了汉墓报告新体例,同时还直接

    。规划、指导了以汉长安城遗址为中心的一系列秦汉考古工作,不断推进着秦汉考古发展。

    都是具有跨时代的考古报告范本。

    想要研究这个时间段的中国秦汉考古,就需要多翻勤翻乃至于翻烂为止。

    剩下的就是苏秉琦先生的《战国秦汉考古》讲义,这讲义是在60年编写的。

    60年之前,这门课还叫《秦汉考古》,60年以后才改名。

    1958年《秦汉考古》和1960年《战国秦汉考古》讲义的“战国”部分由苏秉琦先生完成,而秦和汉代部分则由俞先生执笔。

    那么这本讲义都讲了个啥?

    其实也不复杂。

    大致的内容跟宿先生讲述的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差不多。

    第一章战国一秦:一、文化特征与材料分期;二、铁器的使用和农业;三、手工业;四、商业;五、军事;六、城市和社会生活;七、埋葬;八、文化艺术。

    第二章西汉时期:一、社会经济、文化特征与年代分期;二、农业、手工业与商业;三、军事;四、城市、生活、埋葬与文化艺术。

    ……

    翻看这些内容。

    每一章研究的东西都差不多。

    不外乎就是以上这几种。

    不过苏秉琦先生编写的书,肯定有他各分的风格,比如极为讲究分期。

    不管是材料分期还是年代分期,都要弄得清清楚楚。

    就好像宿先生的书,都习惯写注释以及文献一样。

    这两位先生都有着极为鲜明的个人风格。

    看这两位的书,拿起来对比较的话,其实是蛮有趣的学术史研究过程。

    在俞先生之前,北大考古专业秦汉考古部分都是由苏秉琦先生讲授。

    这一讲就是从52年讲到65年,期间由1962至1964年由俞先生代授。

    苏秉琦先生1958年组织编写《秦汉考古》,1960年编写的《战国秦汉考古》讲义,是之后秦汉考古教材的基础,切实推进了秦汉考古学科的建构和发展。cascoo.net

    可以说苏秉琦先生对于秦汉考古的学科建设的奠基人跟拓荒者,他不仅是北大第一任秦汉考古教师,也是新中国首位秦汉考古教师。

    跟之前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课程,苏亦翻看五六十年代的讲义一样的道理,这一次,苏亦也翻看过去的讲义。

    通过新旧讲义的对比,很容易就发现中间这段时间,会有哪些新的考古成果以及考古理论的发现。

    对于研究学术史来说,版本学方面的知识确实能起到不小的帮助。

    不过72年复课开始,苏先生基本上已经不给本科生授课。

    北大战国秦汉考古部分,开始由俞先生来。

    这就是传承。

    也就是所谓的学术衣钵接班人。

    能够培养出来这样弟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现在,苏亦他们使用的讲义,则是由俞先生编写的。

    72年开始复课以后,俞先生就在1960年《战国秦汉考古》基础上编写的新版《战国秦汉考古》讲义,这本讲义一直到1990年代中期还广为使用。不止北大在用,全国各大高校都在用。

    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苏亦的动作很快就引起教室里面其他学生的注意。

    他垒着一堆书放在书桌上,一会翻开讲义,一会翻看专著。

    时不时就写写画画。

    他的行为,让其他学生好奇不已。

    其中几个平时跟苏亦混熟脸的家伙就忍不住凑过来。

    其中,就是跟王讯形影不离的张新。

    也不知道王讯这货是不是在宿舍睡午觉,把他给抛弃了。

    张新问,“小师兄,你这是干啥?”

    苏亦一脸无语道,“翻书啊。”

    张新闹得一个大红脸,连忙摇头,“我们是好奇小师兄,你在研究什么?”

    “就是研究考古学的历史分期。”

    几个家伙就有些听不明白了。

    苏亦反问,“你们难道不好奇,为什么以前的秦汉考古,怎么会突然变成了战国秦汉考古了吗?”

    。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我在北大学考古》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我在北大学考古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