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目录:管理是项笨功夫| 作者:曾伟| 类别:玄幻奇幻
管理是为了解决问题,这恐怕是毫无疑问的事。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
但现在企业的管理者是越来越多,管理者嘴里的名词和知识也越来越多,企业引入的管理方法和工具也越来越多,与此相对应的是企业的问题同样越来越多。我们看不到企业的“问题”有被“管理”解决掉的趋势,我们看到的是“管理”对“问题”的无奈,看不到管理对企业的贡献和价值。
是管理者不在工作?错。凡是到过企业,特别是制造型企业的人都明白,企业的管理者总是像救火队员一样的上蹿下跳,忙的不亦乐乎,甚至焦头烂额。
是管理的知识错了?也不是。这些管理的知识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企业实战经验的总结,有诸多的案例可以佐证,怎么会错。
是管理的工具有问题?别的企业有用的ISO、RP等等在我们的企业就错了吗?没有道理呀。
那么,究竟错在哪里?
错在我们走偏了!偏在我们的理念上。
企业管理的本质是将企业的人调动起来,去用好企业的资源,达成企业的目标。其他的都是手段和方法。
管理的这一本质,就决定了我们一切的管理活动的出发点都应该是企业现有的人,必须依靠他们,调动他们,才能解决企业的问题。
但我们在现实的管理活动中,我们的理念是与此相违背的。多少人张口闭口就说:我们的制度就是落不了地。你的制度要落地干嘛?你为什么会有一个需要落地的制度呢?
有些人可能会说:没有制度,怎么做管理?没有制度,员工还怎么管?问题是,你为什么要把员工当成管理的对象呢?你为什么要去管员工?
员工是拿来管的吗?
员工是来做事的。离开了做事,何谈管理。管理是要为做事服务的。员工在做事,所以,管理是为员工服务的。
把员工过当成管理的对象,把管理当做了管束员工的工具,这就是二元思维。这里有一个被管理的员工,有一个做管理的管理者。二元分立,就会造成二元对立,二元对立就会引发二元对抗,都对抗了,还怎么做管理。根子就出在二元思维上。
员工是一,管理是一,不要有二。不要有一个管和被管的二元对立。
有这种二元对立,管理就会被我们弄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专业。知识、方法、工具、理论就会越来越多,但也会越来越没用。正应了这样一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换句话就是:哪里有管理,哪里就有人反管理。
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我们想到,员工做事,企业生产这是对大家都有利的事。企业有效益,员工有收入,完全是相辅相成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还要觉得员工难管呢?难道他们就不想做好事?不做事他们能挣到钱吗?天上不掉钱的道理还需要谁去教吗?进一步讲,员工就不希望成长吗?不成长,他们就愿意一辈子这样,就能满足于这点工资?根本就不可能!
那么,要把事做好,要得到成长,要多拿钱,我们就必须要有管理。没有管理,物料不能及时回来,上工序不能及时交下来,你这个工序能做什么?你把事情做好,多拿钱的目标能实现吗?
所以,管理从根本上来讲,它来源于员工自身的一种要求。既然是员工内在的一种需求,我们为什么还要使劲往下压,定无数个制度去往下压,仿佛员工根本不需要管理,根本就不希望管理,是我们管理者要管理。
这实在是太荒谬了。明明是员工很需要的东西,竟然被我们当成了员工根本不需要的东西。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出在:管理是员工需要的,但我们强加给员工的管理是员工不需要的,尽管都叫做“管理”,但本质上根本就不同。
我们强加给员工的管理,是我们脑袋里杜撰出来的一套东西,它既不能让员工需要的物料及时回来,又不能让车间出现的异常及时得到解决。也就是说,它一点都不会提高员工的效率和收入,员工为什么需要它?为什么要执行它?
管理已经成了我们管理者需要的东西,而不是员工需要的东西了。所以管理就失去了价值。
管理一旦成为管理者需要的东西,它就开始专业化、知识化、理论化,文件、流程、制度越来越多,问题却未见解决。
员工其实很需要管理,他们需要的管理是什么样的管理呢?是服务型的管理:物料回不来,你能不能帮忙催一下采购,或是让采购催一下供应商,或者让采购担一点责任,或者每天开会跟进协调这个事。这就是员工需要的管理。
又或者,生产出现了异常,你能协调技术部门,迅速赶到现场解决。这也是员工需要的管理。
当你把一个员工做事相关的条件基本满足以后,你就可以对员工说:你必须做到什么程度。因为条件都具备了。并且,你做到什么程度,相应的你的收入就提高到什么程度,你的收入掌握在自己手里,你为自己而工作,你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做呢?当员工信心不足的时候,你可以通过树样板来鼓励他:别人做得到,你为什么做不到呢?
当你所做的一切管理动作,都能体现为帮员工提升效率、增加收入的时候,他还要跟你作对,他疯了吗?
问题是,我们现在的管理者,在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措施的时候,你能明明白白告诉员工,这个措施能给你的效率提高多少,收入增加多少吗?答不出来!如果答不出,那你不就是为做管理而做管理吗?那管理不就成了你要的东西了吗?跟员工有什么关系?他不执行,你生什么气呢?
该让管理回归了,回到提高效率和收入上来了。
从效率和收入出发来做管理,其实管理就很简单了。大家坐在一起,一个个的分析企业运作当中,影响效率的因素。然后,大家群策群力的想办法,一个一个问题的拿对策,定方案,分工定责任,抓执行,出效果,管理不就很正常的实现了吗?这就是我们通过三百家企业实践所走的路,我把这个模式叫“自性开发”。
在我们这种“自性开发”的管理模式中,我们没有一个需要企业方的人必须执行的什么制度,我们只有共同面临的问题。
先,我们问大家,这些问题要不要解决?要解决,好,我们一起来解决。如果员工说:问题很难解决,因为这么多年都没有解决。我们就会抓住其中的细小问题,先来解决,结果,员工们看到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于是,我们一起来解决更大的问题。
其实,管理是一场很好玩的游戏,大家只要玩上瘾了,你想让他不玩都难。
要热爱管理,更要让你的员工热爱管理,要让大家看到管理就是一场智慧和行动的交响乐,只要大家都很有节奏的动起来,效果就会出来,收入就会提高,就像美妙动听的音乐一样会感染我们所有的人。
智慧和行动都是人本质的力量,谁会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这股力量呢?没有人!所以,管理是很美的东西。
你如果做管理还觉得难受,是因为你没有找到与下属统一的点,你还没有将自己的管理要求,和员工对管理的需求统一起来。是你自己的问题没有解决,并不是员工很难管。你还得先开发自己的“自性”,去觉知员工究竟需要什么,然后去调整自己。
满足员工需求,并不是满足员工的所有需求,而是员工的本质需求,就是他们的成长和收入。但要在企业错综复杂的运作活动中,理清有助于员工成长和效率提升、收入增加的动作,也并非易事。这需要我们自己沉下心来,带领大家,以一种很笨拙的精神,然后精雕细琢,找到能明显提升效率的动作,形成模式。这样的管理,员工是一百个欢迎。
在这里,笨拙的精神非常重要,只有笨拙才能专注,只有专注才能精细,才有效率。好的管理者应该像一个工匠,热爱自己的事情胜过爱这些事带来的利益,同时,又喜欢不断地默默无闻的雕琢自己的产品,耐得住寂寞,总是向自己挑战,最终名副其实的成为自己这个领域的专家。
管理二字是需要耗费一个人毕生心血的字眼,没有笨拙精神的聪明人是吃不了这碗饭的。
但现在企业的管理者是越来越多,管理者嘴里的名词和知识也越来越多,企业引入的管理方法和工具也越来越多,与此相对应的是企业的问题同样越来越多。我们看不到企业的“问题”有被“管理”解决掉的趋势,我们看到的是“管理”对“问题”的无奈,看不到管理对企业的贡献和价值。
是管理者不在工作?错。凡是到过企业,特别是制造型企业的人都明白,企业的管理者总是像救火队员一样的上蹿下跳,忙的不亦乐乎,甚至焦头烂额。
是管理的知识错了?也不是。这些管理的知识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企业实战经验的总结,有诸多的案例可以佐证,怎么会错。
是管理的工具有问题?别的企业有用的ISO、RP等等在我们的企业就错了吗?没有道理呀。
那么,究竟错在哪里?
错在我们走偏了!偏在我们的理念上。
企业管理的本质是将企业的人调动起来,去用好企业的资源,达成企业的目标。其他的都是手段和方法。
管理的这一本质,就决定了我们一切的管理活动的出发点都应该是企业现有的人,必须依靠他们,调动他们,才能解决企业的问题。
但我们在现实的管理活动中,我们的理念是与此相违背的。多少人张口闭口就说:我们的制度就是落不了地。你的制度要落地干嘛?你为什么会有一个需要落地的制度呢?
有些人可能会说:没有制度,怎么做管理?没有制度,员工还怎么管?问题是,你为什么要把员工当成管理的对象呢?你为什么要去管员工?
员工是拿来管的吗?
员工是来做事的。离开了做事,何谈管理。管理是要为做事服务的。员工在做事,所以,管理是为员工服务的。
把员工过当成管理的对象,把管理当做了管束员工的工具,这就是二元思维。这里有一个被管理的员工,有一个做管理的管理者。二元分立,就会造成二元对立,二元对立就会引发二元对抗,都对抗了,还怎么做管理。根子就出在二元思维上。
员工是一,管理是一,不要有二。不要有一个管和被管的二元对立。
有这种二元对立,管理就会被我们弄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专业。知识、方法、工具、理论就会越来越多,但也会越来越没用。正应了这样一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换句话就是:哪里有管理,哪里就有人反管理。
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我们想到,员工做事,企业生产这是对大家都有利的事。企业有效益,员工有收入,完全是相辅相成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还要觉得员工难管呢?难道他们就不想做好事?不做事他们能挣到钱吗?天上不掉钱的道理还需要谁去教吗?进一步讲,员工就不希望成长吗?不成长,他们就愿意一辈子这样,就能满足于这点工资?根本就不可能!
那么,要把事做好,要得到成长,要多拿钱,我们就必须要有管理。没有管理,物料不能及时回来,上工序不能及时交下来,你这个工序能做什么?你把事情做好,多拿钱的目标能实现吗?
所以,管理从根本上来讲,它来源于员工自身的一种要求。既然是员工内在的一种需求,我们为什么还要使劲往下压,定无数个制度去往下压,仿佛员工根本不需要管理,根本就不希望管理,是我们管理者要管理。
这实在是太荒谬了。明明是员工很需要的东西,竟然被我们当成了员工根本不需要的东西。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出在:管理是员工需要的,但我们强加给员工的管理是员工不需要的,尽管都叫做“管理”,但本质上根本就不同。
我们强加给员工的管理,是我们脑袋里杜撰出来的一套东西,它既不能让员工需要的物料及时回来,又不能让车间出现的异常及时得到解决。也就是说,它一点都不会提高员工的效率和收入,员工为什么需要它?为什么要执行它?
管理已经成了我们管理者需要的东西,而不是员工需要的东西了。所以管理就失去了价值。
管理一旦成为管理者需要的东西,它就开始专业化、知识化、理论化,文件、流程、制度越来越多,问题却未见解决。
员工其实很需要管理,他们需要的管理是什么样的管理呢?是服务型的管理:物料回不来,你能不能帮忙催一下采购,或是让采购催一下供应商,或者让采购担一点责任,或者每天开会跟进协调这个事。这就是员工需要的管理。
又或者,生产出现了异常,你能协调技术部门,迅速赶到现场解决。这也是员工需要的管理。
当你把一个员工做事相关的条件基本满足以后,你就可以对员工说:你必须做到什么程度。因为条件都具备了。并且,你做到什么程度,相应的你的收入就提高到什么程度,你的收入掌握在自己手里,你为自己而工作,你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做呢?当员工信心不足的时候,你可以通过树样板来鼓励他:别人做得到,你为什么做不到呢?
当你所做的一切管理动作,都能体现为帮员工提升效率、增加收入的时候,他还要跟你作对,他疯了吗?
问题是,我们现在的管理者,在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措施的时候,你能明明白白告诉员工,这个措施能给你的效率提高多少,收入增加多少吗?答不出来!如果答不出,那你不就是为做管理而做管理吗?那管理不就成了你要的东西了吗?跟员工有什么关系?他不执行,你生什么气呢?
该让管理回归了,回到提高效率和收入上来了。
从效率和收入出发来做管理,其实管理就很简单了。大家坐在一起,一个个的分析企业运作当中,影响效率的因素。然后,大家群策群力的想办法,一个一个问题的拿对策,定方案,分工定责任,抓执行,出效果,管理不就很正常的实现了吗?这就是我们通过三百家企业实践所走的路,我把这个模式叫“自性开发”。
在我们这种“自性开发”的管理模式中,我们没有一个需要企业方的人必须执行的什么制度,我们只有共同面临的问题。
先,我们问大家,这些问题要不要解决?要解决,好,我们一起来解决。如果员工说:问题很难解决,因为这么多年都没有解决。我们就会抓住其中的细小问题,先来解决,结果,员工们看到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于是,我们一起来解决更大的问题。
其实,管理是一场很好玩的游戏,大家只要玩上瘾了,你想让他不玩都难。
要热爱管理,更要让你的员工热爱管理,要让大家看到管理就是一场智慧和行动的交响乐,只要大家都很有节奏的动起来,效果就会出来,收入就会提高,就像美妙动听的音乐一样会感染我们所有的人。
智慧和行动都是人本质的力量,谁会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这股力量呢?没有人!所以,管理是很美的东西。
你如果做管理还觉得难受,是因为你没有找到与下属统一的点,你还没有将自己的管理要求,和员工对管理的需求统一起来。是你自己的问题没有解决,并不是员工很难管。你还得先开发自己的“自性”,去觉知员工究竟需要什么,然后去调整自己。
满足员工需求,并不是满足员工的所有需求,而是员工的本质需求,就是他们的成长和收入。但要在企业错综复杂的运作活动中,理清有助于员工成长和效率提升、收入增加的动作,也并非易事。这需要我们自己沉下心来,带领大家,以一种很笨拙的精神,然后精雕细琢,找到能明显提升效率的动作,形成模式。这样的管理,员工是一百个欢迎。
在这里,笨拙的精神非常重要,只有笨拙才能专注,只有专注才能精细,才有效率。好的管理者应该像一个工匠,热爱自己的事情胜过爱这些事带来的利益,同时,又喜欢不断地默默无闻的雕琢自己的产品,耐得住寂寞,总是向自己挑战,最终名副其实的成为自己这个领域的专家。
管理二字是需要耗费一个人毕生心血的字眼,没有笨拙精神的聪明人是吃不了这碗饭的。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管理是项笨功夫》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管理是项笨功夫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