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幽冥清谈之道风 正文 道教经典介绍集合:亢仓子,列子,老子

正文 道教经典介绍集合:亢仓子,列子,老子

目录:幽冥清谈之道风| 作者:宇文轻侯| 类别:历史军事

    ))

    传闻《老子》的作者是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的事迹云:“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吏也……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引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日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可见汉代的学者已不知道老子是何须人也。

    《老子》共五千多字,用韵文写成,古朴简奥。现存《道经》37章,《德经》44章,共八十一章。1973在河南马王堆古墓共出土两种《老子》帛书,与世传的老子内容基本相同。

    《老子》的核心是“道”,认为“道可道,非常道。”

    “道之为物,唯恍唯忽。”“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改,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以“道”为世界的本源,产生万物的母体,这是朴素的唯物论。

    《老子》还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之尊,德之贵,夫莫能之命而常自然”。这就是认为天道自然无为。

    《老子》的词语都很抽象,表达的是普遍性原理,是一部哲学性典籍。

    道家和道教都以《老子》为根本经典,修道者以老子为世界观的准则。

    战国以来,注释《老子》的文献不绝于世,影响较大的有:

    《老子河上公章句》,它是《老子》现存最完整的注本。《史记-乐毅列传》记:“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河上丈人即河上公,秦汉之际的隐士。他在注释中给《老子》涂上了宗教修炼成仙的色彩,提出“人能养神则不死”“怀道抱一守五神”“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宋代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云:“其书颇言吐故纳新,按摩引导之术,接近神仙家。”现代气功家以之为经典。

    《老子想尔注》。传为东汉张道陵注。它是以《老子》为道教服务的一步经典,以“道”为最高准则,借鉴《老子河上公章句》,融于《太平经》思想,集中反映了道教初创时的理论。

    唐代杜光庭在《道德真经广圣义》介绍并分析了老子各家注本的特色:“道德尊经包含众义,指归意趣,各有君宗。河上公、严君平皆明理国之道,松灵仙人、魏代孙登、梁朝陶隐居、南齐顾欢,皆明理身之道,苻坚时罗什、后赵图澄、梁武帝、梁道士窦略皆明事理因果之道,梁道士成玄英、蔡子晃、李荣、车玄弼、张惠超、黎元兴皆明重玄之道,何晏、钟会,杜元凯、王辅嗣、羊枯、卢氏、刘仁会皆明虚极无为理家理国之道。此明注解之人意不同也。又诸家禀学立宗不同;严君平以虚玄为宗,顾欢以无为为宗,孟之周、臧玄静以道德为宗,梁武帝以非有非无为宗,孙登以重玄为宗。”可见注释《老子》的人很多,各人按自己的意思解释《老子》。

    据初步统计,古今注释《老子》的不下二百家,这么众多的文献无疑是“道”的海洋。

    解放以来,有关《老子》的书籍出版甚多,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朱谦之的《老子校释》是最佳版本之一。近年,台湾有学者把有关《老子》的注本汇编为丛书,有线装本印行。

    春秋时期,李耳在习惯了周王朝的衰落后决定西行,原为周王朝藏室之吏的他想必此时已看遍了皇室藏书,“道”已比与孔子论礼时更高。李耳不是孔子,他本身就对王道不抱有希望,在他看来,下一个王朝不过是再一个周王室罢了。于是他辞官西行,路上他点化了庚桑楚,也就是日后的亢仓子真人。从这一刻起,他似乎踏上了一条早已在等待着他的路,太上道祖之路。

    不久后他遇到了西方国境线的守将尹喜,也就是在此时,一直朝西运行着的那股紫气停顿在了周王朝的西国境线。

    尹喜见到李耳后,行弟子礼,缓缓开口:“先生将要西行,可是天下人依旧在受苦,能否留下著作,以解救苍生?”

    李耳对尹喜施礼:“我并非什么先生,我只是个农民,关外有我的土地,关长大人明察,不如放我过去,日后必然答谢。”

    尹喜微笑:“先生的本事我早有耳闻,先生必然是老子李耳,请务必留下著作。”

    李耳无奈,于青牛背上作道、德二经八十一卷。

    著书前的李耳,依旧是个凡人,他或许自己也未曾想通道与德究竟奥妙何在?尹喜强硬的求学态度,令他不得不强制自己思考。

    没有人知道李耳思考了多久,有人以为在青牛背上著书必然是一气呵成,我却认为不然,李耳虽在牛背上著书,实际只是为了思考的更彻底,牛背凹凸不平,下笔艰难,这就让他有了更多的思考时间,下笔必然谨慎。

    所以笔者大胆推断,李耳应是在尹喜处暂住了八十一天。每日书《道德真经》一章,否则即使是太上道祖李耳,恐怕也难在牛背上一日著成这日后的万经之王。

    到了起笔后的第十日,李耳缓步走到青牛身旁,跨上青牛,取帛执笔。写下了这在千百年后令无数伟人豪杰会心一笑的几句话。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成玄英看到此句必然心中一震,转而玄理又高了一层。

    专气至柔,能婴儿乎?——孟之周看罢微笑自问。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时罗什若译到此处必然叹息,若释迦牟尼佛组与太上道祖相遇,则众生必然得救矣。

    爱国治民,能无知乎?——河上公缓缓摇头,或许他一声所学能解此经,却不能答此问。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钟会放下手中的经文,望着成都的方向。他或许已经料到,权力会最终将他吞噬的一点不剩。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顾欢回顾身后的经典沉思。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是太上道祖李耳的答案,是否也是他们的答案?或是你的答案?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幽冥清谈之道风》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幽冥清谈之道风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