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日的一天(2)
目录:从知青到中南海秘书:黑月亮| 作者:零下| 类别:历史军事
(.com) 朴凡匆匆赶到母亲家里的时候,已经快到十一点钟了。
他刚进门,保姆余阿姨就说:
“啊呀,怎么才来,你妈都到窗口望了好几次。”
母亲正坐在饭桌前等着,见朴凡到了,马上招呼佘阿姨赶快下面。余阿姨愉快地答应着,小跑进了厨房忙起来。没过一会儿,热腾腾的生日排骨面便端上了桌。余阿姨给朴凡准备了一大海碗面条,给母亲端上的只是小小的一碗。
儿子生日,母亲苦日。朴凡与母亲一起吃生日排骨面,算上今天,已经整整第三十一个年头了。剩下的那十九个年头,都是朴凡在农村插队,在部队当兵,以及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无法和母亲一起吃生日面。记得小时候家里很穷,朴凡和哥哥过生日的时候,都是吃母亲用手擀的面,现在想吃也吃不上了,因为母亲老了,已经无法再为儿子擀面了。母亲亲手擀出来白白的,粗粗的面条,浇上几滴猪油,洒上一把细细的碧绿小葱花,还有一块红烧的浓香排骨——在朴凡的记忆里,永远是最美妙的,最可口的,一生不会吃厌的饭。他在美国的时候,生日的这一天,母亲总会记得打电话,让卢华为朴凡做一碗同样的面条,并再三嘱咐,一定要用猪油,小葱——因此,朴凡无论身处何地,六月十九日这天,只要能做到,朴凡是一定要和到母亲一起吃生日排骨面的。朴素也知道这一点,今天一早还特意打电话回来,叫余阿姨去买面买排骨。
朴凡招呼余阿姨也上桌一齐吃他的生日面。佘阿姨感激地端碗面条坐过来,嘴里还一个劲儿地说着:
“先生生日快乐!五十大寿,五十大寿!”
余阿姨实际上比朴凡还小五岁,因为上海人传统的习惯是,家里保姆年龄无论大小,全都叫作阿姨。余阿姨是安徽金寨县人。金寨县,当年是出解放军将军的县,今天成了出城市保姆的县——每年都有十几万妇女在上海做保姆。余阿姨今年才四十五年,头发已经花白了大半,看上去像年近六十的老太太。她到朴凡的母亲家做保姆已经五年多了,成了母亲身边不可缺少的“唯一”亲人。余阿姨的丈夫也在上海建筑工地打工,因为年纪太大,只能负责夜间工地值班,她的大女儿在苏州的饭店里做服务员。三个人打工挣的钱,除了生活费外,全部供小儿子在县城里读高中。余阿姨的家,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农民工家庭——说是农民,却是有田种不起,有田养不起自己的农民。用余阿姨的话说:她家的地,还有好多家的地,都被村长用一点点钱就拿走了,土地全给了村里的种植大户,那个种植大户有的土地,比解放前县里最大的地主还多。
母亲视余阿姨如同家里人一样,每个月总会一两个周末让余阿姨的丈夫和女儿来家中团聚一下。
此时,母亲没有动筷,坐在朴凡的身旁,满目慈祥看着儿子满头大汗地捧着碗狼吞虎咽,母亲脸上饱含着笑意的皱纹,象绽开的*一样细密舒展。
母亲坐得离朴凡很近很近,一肘之间。
母亲家的餐桌是一张圆圆的不大的桌子。母亲刚搬进这套公寓时,原先是一张长方形的,宽大的西式大餐桌。母亲立即要求换掉。她说:
“我一点也不喜欢这种长桌子!这是外国人用的。外国人真怪,走路身体挤得那么近,又搂又抱,吃饭又坐得那么远。中国人吃饭就要坐得近点,亲热一点,那才像一家人。”
当时,孝顺的朴素立即把西式餐桌换掉,让人专门打制一张现在用的圆桌——那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家都用的,现在已经花钱也买不到了。
母亲总在私下里向余阿姨唠叨:年轻时,她就喜欢看丈夫吃饭,不管是吃糠还是吃野菜,丈夫吃得香的那个样子,让她心里高兴。现在,看两个儿子,还有孙子孙女在她面前吃饭,是她这一生留下的最大的满足和享受。
每当那种时候,母亲自己吃得总是很少很少,几乎不动筷子。她说,我对这个世界什么都看够了,什么都不留恋了,唯独对看儿子在自己面前狼吞虎咽的吃饭,是永远看不够的。尽管两个儿子在外面人的眼里和嘴里,都是很有“门面”,很有“地位”,很“了不起”的,但对她来说,只要看到他们俩人在自己面前依然像个小孩子那样香甜地吃饭,还有种那东寻西找,总嫌不够的神情——多么可爱和真实,这是外面人根本无看到的,她的两个孩子人生中最令人心醉的一刻。她相信,不管她这两个有权有钱的儿子,在外面吃得是山珍海味,还是龙肝凤髓,都不会比她这里的饭菜更可口。普天下,只有母亲家里的饭菜最香。她有时常常觉得自己已经很老了,老得早就应该离开这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去和“死老头子”在一起。但是,又觉得很害怕和担心——她担心和害怕的是,一旦她走了,她就再也不能看见自己的儿子吃饭的模样——朴素与朴凡的年纪再大,只要看见他俩在自己面前吃饭,她就会找回两个儿子孩子时代,青年时代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神一情。于是,她每年里最大的盼望是两个日子:冬至和六月十九日,分别是她大儿子和小儿子的生日——这一天,她的两个儿子不管有天大的理由,都必须回到她的面前吃碗热气腾腾的面条。
母亲的心思,只有余阿姨最懂。所以,余阿姨只要有机会见到朴素和朴凡,就会不停地唠叨:“有空常回家陪你妈妈吃顿饭,就是扒两口也好的,吃一顿,少一顿了,家里的饭才能吃出家里人的味——”
吃完生日排骨面,朴凡告别母亲后,就开车回到了公司。
他一进办公室,立即叫财务总监徐慧取五万元现金。他不知道朴素今晚在北京除了李兵外,还会请了哪些朋友一起吃生日宴席。他不想让朴素或者李兵掏钱。在北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在什么场合,大把大把地花钱,总是一件引人注目的,蕴藏危险的事情。
朴凡从徐慧手里接过钱,临走时告诉徐慧:
“今天是我的生日,五十大寿。”
徐慧听了朴凡的话,站在那里愣住了。
朴凡刚走出办公楼大门,向自己的车走去时,徐慧从身后追了过来,气喘吁吁地说:
“我太粗心,这么重要的日子都忘了,老板,我现在就安排,做一特大的蛋糕,全公司为你庆贺一下。”
朴凡摇了摇头:
“不要让公司知道,别让大家破费。你忘了去年?我现在就去北京,与哥哥一起过生日。”
徐慧想起去年的今天,就是因为自己告诉员工们,老板过生日,大家就主动凑分子,又买蛋糕,又买贺卡,又订酒席,每个人都花了几百元钱。
徐慧有点自责地怏怏地说:
“那就只能祝你生日快乐!”
“谢谢。有这句话就行了。”
他俩正说着,门前突然传来一阵喧闹的笑声。朴凡回转首一望,是公司大楼门口看自行车的那对夫妻与围着的一群人在说话。
朴凡知道,那对看自行车的夫妻是上海四0五0工程的对象。所谓的四0五0工程,就是指那些40岁和50岁左右的,无技术无文凭的下岗工人安置工作。这对夫妻就是安排来管理大楼前的助动车和自行车。那丈夫姓李,妻子姓王,大家称他们为“丈夫李和妻子王”。那是年初有一天,朴凡在门口等白薇,因为堵车,白薇晚到。他与这对夫妻聊天时知道的。他们和自己一样,都是六九届毕业生,时逢“一片红”——全部上山下乡,除了残疾人,城里不许留一人。这对夫妻是在贵州山区插队八年后回到上海的。回来得相当不容易,丈夫李是喝了含量百分之十的多效麻醉药,制造“心力衰竭”;妻子王是喝了蓝墨水,在县医院的X光前照出“胃穿孔”,搞到两张病退证明回到上海。
那天聊话中,丈夫李得知朴凡也和他们同样是插队落户的知青时,感慨而又无奈地说:
“人比人,气死人啊!你现在高高在上,我们低低在下——”
没等他说完,妻子王快人快语地接着说:
“快乐就在中间。他得低下头找快乐,我们抬起头找快乐,爷儿俩比**,都一个**样。”
妻子王的这句话让朴凡一直牢牢记着。他觉得非常有哲理。
最有哲理的话,常常是出于俗民野夫,而不是哲学家和理论家。?c=860010-0319010000
<div class="divimage"><img src="" border="0" class="imagecontent"></div><div class="divimage"><img src="" border="0" class="imagecontent"></div>.com
Xzw.com
他刚进门,保姆余阿姨就说:
“啊呀,怎么才来,你妈都到窗口望了好几次。”
母亲正坐在饭桌前等着,见朴凡到了,马上招呼佘阿姨赶快下面。余阿姨愉快地答应着,小跑进了厨房忙起来。没过一会儿,热腾腾的生日排骨面便端上了桌。余阿姨给朴凡准备了一大海碗面条,给母亲端上的只是小小的一碗。
儿子生日,母亲苦日。朴凡与母亲一起吃生日排骨面,算上今天,已经整整第三十一个年头了。剩下的那十九个年头,都是朴凡在农村插队,在部队当兵,以及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无法和母亲一起吃生日面。记得小时候家里很穷,朴凡和哥哥过生日的时候,都是吃母亲用手擀的面,现在想吃也吃不上了,因为母亲老了,已经无法再为儿子擀面了。母亲亲手擀出来白白的,粗粗的面条,浇上几滴猪油,洒上一把细细的碧绿小葱花,还有一块红烧的浓香排骨——在朴凡的记忆里,永远是最美妙的,最可口的,一生不会吃厌的饭。他在美国的时候,生日的这一天,母亲总会记得打电话,让卢华为朴凡做一碗同样的面条,并再三嘱咐,一定要用猪油,小葱——因此,朴凡无论身处何地,六月十九日这天,只要能做到,朴凡是一定要和到母亲一起吃生日排骨面的。朴素也知道这一点,今天一早还特意打电话回来,叫余阿姨去买面买排骨。
朴凡招呼余阿姨也上桌一齐吃他的生日面。佘阿姨感激地端碗面条坐过来,嘴里还一个劲儿地说着:
“先生生日快乐!五十大寿,五十大寿!”
余阿姨实际上比朴凡还小五岁,因为上海人传统的习惯是,家里保姆年龄无论大小,全都叫作阿姨。余阿姨是安徽金寨县人。金寨县,当年是出解放军将军的县,今天成了出城市保姆的县——每年都有十几万妇女在上海做保姆。余阿姨今年才四十五年,头发已经花白了大半,看上去像年近六十的老太太。她到朴凡的母亲家做保姆已经五年多了,成了母亲身边不可缺少的“唯一”亲人。余阿姨的丈夫也在上海建筑工地打工,因为年纪太大,只能负责夜间工地值班,她的大女儿在苏州的饭店里做服务员。三个人打工挣的钱,除了生活费外,全部供小儿子在县城里读高中。余阿姨的家,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农民工家庭——说是农民,却是有田种不起,有田养不起自己的农民。用余阿姨的话说:她家的地,还有好多家的地,都被村长用一点点钱就拿走了,土地全给了村里的种植大户,那个种植大户有的土地,比解放前县里最大的地主还多。
母亲视余阿姨如同家里人一样,每个月总会一两个周末让余阿姨的丈夫和女儿来家中团聚一下。
此时,母亲没有动筷,坐在朴凡的身旁,满目慈祥看着儿子满头大汗地捧着碗狼吞虎咽,母亲脸上饱含着笑意的皱纹,象绽开的*一样细密舒展。
母亲坐得离朴凡很近很近,一肘之间。
母亲家的餐桌是一张圆圆的不大的桌子。母亲刚搬进这套公寓时,原先是一张长方形的,宽大的西式大餐桌。母亲立即要求换掉。她说:
“我一点也不喜欢这种长桌子!这是外国人用的。外国人真怪,走路身体挤得那么近,又搂又抱,吃饭又坐得那么远。中国人吃饭就要坐得近点,亲热一点,那才像一家人。”
当时,孝顺的朴素立即把西式餐桌换掉,让人专门打制一张现在用的圆桌——那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家都用的,现在已经花钱也买不到了。
母亲总在私下里向余阿姨唠叨:年轻时,她就喜欢看丈夫吃饭,不管是吃糠还是吃野菜,丈夫吃得香的那个样子,让她心里高兴。现在,看两个儿子,还有孙子孙女在她面前吃饭,是她这一生留下的最大的满足和享受。
每当那种时候,母亲自己吃得总是很少很少,几乎不动筷子。她说,我对这个世界什么都看够了,什么都不留恋了,唯独对看儿子在自己面前狼吞虎咽的吃饭,是永远看不够的。尽管两个儿子在外面人的眼里和嘴里,都是很有“门面”,很有“地位”,很“了不起”的,但对她来说,只要看到他们俩人在自己面前依然像个小孩子那样香甜地吃饭,还有种那东寻西找,总嫌不够的神情——多么可爱和真实,这是外面人根本无看到的,她的两个孩子人生中最令人心醉的一刻。她相信,不管她这两个有权有钱的儿子,在外面吃得是山珍海味,还是龙肝凤髓,都不会比她这里的饭菜更可口。普天下,只有母亲家里的饭菜最香。她有时常常觉得自己已经很老了,老得早就应该离开这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去和“死老头子”在一起。但是,又觉得很害怕和担心——她担心和害怕的是,一旦她走了,她就再也不能看见自己的儿子吃饭的模样——朴素与朴凡的年纪再大,只要看见他俩在自己面前吃饭,她就会找回两个儿子孩子时代,青年时代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神一情。于是,她每年里最大的盼望是两个日子:冬至和六月十九日,分别是她大儿子和小儿子的生日——这一天,她的两个儿子不管有天大的理由,都必须回到她的面前吃碗热气腾腾的面条。
母亲的心思,只有余阿姨最懂。所以,余阿姨只要有机会见到朴素和朴凡,就会不停地唠叨:“有空常回家陪你妈妈吃顿饭,就是扒两口也好的,吃一顿,少一顿了,家里的饭才能吃出家里人的味——”
吃完生日排骨面,朴凡告别母亲后,就开车回到了公司。
他一进办公室,立即叫财务总监徐慧取五万元现金。他不知道朴素今晚在北京除了李兵外,还会请了哪些朋友一起吃生日宴席。他不想让朴素或者李兵掏钱。在北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在什么场合,大把大把地花钱,总是一件引人注目的,蕴藏危险的事情。
朴凡从徐慧手里接过钱,临走时告诉徐慧:
“今天是我的生日,五十大寿。”
徐慧听了朴凡的话,站在那里愣住了。
朴凡刚走出办公楼大门,向自己的车走去时,徐慧从身后追了过来,气喘吁吁地说:
“我太粗心,这么重要的日子都忘了,老板,我现在就安排,做一特大的蛋糕,全公司为你庆贺一下。”
朴凡摇了摇头:
“不要让公司知道,别让大家破费。你忘了去年?我现在就去北京,与哥哥一起过生日。”
徐慧想起去年的今天,就是因为自己告诉员工们,老板过生日,大家就主动凑分子,又买蛋糕,又买贺卡,又订酒席,每个人都花了几百元钱。
徐慧有点自责地怏怏地说:
“那就只能祝你生日快乐!”
“谢谢。有这句话就行了。”
他俩正说着,门前突然传来一阵喧闹的笑声。朴凡回转首一望,是公司大楼门口看自行车的那对夫妻与围着的一群人在说话。
朴凡知道,那对看自行车的夫妻是上海四0五0工程的对象。所谓的四0五0工程,就是指那些40岁和50岁左右的,无技术无文凭的下岗工人安置工作。这对夫妻就是安排来管理大楼前的助动车和自行车。那丈夫姓李,妻子姓王,大家称他们为“丈夫李和妻子王”。那是年初有一天,朴凡在门口等白薇,因为堵车,白薇晚到。他与这对夫妻聊天时知道的。他们和自己一样,都是六九届毕业生,时逢“一片红”——全部上山下乡,除了残疾人,城里不许留一人。这对夫妻是在贵州山区插队八年后回到上海的。回来得相当不容易,丈夫李是喝了含量百分之十的多效麻醉药,制造“心力衰竭”;妻子王是喝了蓝墨水,在县医院的X光前照出“胃穿孔”,搞到两张病退证明回到上海。
那天聊话中,丈夫李得知朴凡也和他们同样是插队落户的知青时,感慨而又无奈地说:
“人比人,气死人啊!你现在高高在上,我们低低在下——”
没等他说完,妻子王快人快语地接着说:
“快乐就在中间。他得低下头找快乐,我们抬起头找快乐,爷儿俩比**,都一个**样。”
妻子王的这句话让朴凡一直牢牢记着。他觉得非常有哲理。
最有哲理的话,常常是出于俗民野夫,而不是哲学家和理论家。?c=860010-0319010000
<div class="divimage"><img src="" border="0" class="imagecontent"></div><div class="divimage"><img src="" border="0" class="imagecontent"></div>.com
Xzw.com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从知青到中南海秘书:黑月亮》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从知青到中南海秘书:黑月亮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