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百年记忆:民国才子 正文 贰 遭逢世变,迎向西学(2)

正文 贰 遭逢世变,迎向西学(2)

目录:百年记忆:民国才子| 作者:| 类别:历史军事

    他在戊戌年(1898年)写的《杂诗》,暗示了之后的人生走向:

    “豫章生七年,荏染(荏苒)不成株。

    匠石忽惊现,谓与凡材殊。”

    在古诗文中,豫章指异常巨大的树木,需要七年长成,平时光阴荏苒,看不出它有什么不同,直到砍树的工匠(伯乐)发现了他,才惊叹,它和寻常的树木(庸才)不同!

    从他16岁考中秀才开始,如果以七年算,23岁的他应当有作为,但已成家而尚未立业的王国维仍羁缚于生存之艰辛中,在报社打杂时,到处任教写稿兼职,直到这年,加入上海东文学社,结识罗振玉,才让他的人生有了新的转机,而罗振玉,这个和他一生到死都有关联的人,就是他等待已久的伯乐。

    罗振玉发现王国维的事迹,十分像古典传奇里的一幕,伯乐逢良马,君王识骁臣。当时,他初遇王国维,缘于无意中看到了王国维题在东文学社同学扇面上的“《咏史》绝句”。他是这样描述王国维的惊现:

    “公来(东文学社)受学时,予尚未知公(那时我还不认识他)。乃于其同舍生扇头读公《咏史》绝句,知为伟器(大人才),遂拔之俦类(同辈)之中,为赡其家(资助他),俾力(给力)学无内顾忧。”

    罗振玉年稍长,也是秀才,家境殷实,上海东文学社正是他创办的,得遇他相携,王国维才能从生涯苦累中挣脱,如鱼得水,境遇好了一点。

    王国维的咏史诗到底是何面貌,让一介学生被认为是“伟器”?纵观当年他所作的那20首不同于前人的咏史诗,最大的特点是贯穿千秋(从伏羲以来至清朝),地越东西(从古之大秦到西域),视野很恢弘,抒发大气魄,如同英雄指点江山。而这,也表明了王国维思维的特点,不受时间、空间框架的束缚,直指历史的精魂,正印证李叔同所言,想要搞文学艺术,必须成为“大器识”,有大见识,大胸怀,如其中一首:

    “西域纵横尽百城,张陈(张骞等)远略逊甘英。

    千秋壮观君知否,(站在)黑海东头望大秦。”

    当一个人的眼里看到的是“世界(东方西方)”,看到的是“千古(壮观)”,并且已有识见比较前人得失,他的学识就不会只想遨游在一个浅浅的清末旧文人的小沟里,而是,放眼古今中外,成就一家之“远略”!

    正是23岁这年,1899年,他在日本教员田岗的文集中,接触了叔本华、康德等,始知外国之哲学家,并萌发浓厚的兴趣,这成为他研究西洋哲学、美学、文学,兼通世界之大学问的引子,从而后来,由一介秀才成了学贯中西的大器识。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百年记忆:民国才子》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百年记忆:民国才子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